达芙妮心理咨询师真名

日暮微笑
  •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402

首页> 心理咨询师> 达芙妮心理咨询师真名

6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记住给妳幸福的人是Me

已采纳

它的中文版就是《蝴蝶梦》在线阅读地址:

10评论

七年后我嫁你七年后我娶你

希腊神话中最完美的爱情,莫阿波罗与达芙妮莫属了,那份爱情是远远超过人类感知的爱情,从此也被这段完美的故事所深深打动。 太阳神阿波罗是个俊美无双的青年,他同时也擅长诗歌与音乐,当他吹起横笛,美妙的音符拂过原野,就像微风的流动,溪水的琤瑽,融为整个天籁的一部份,让天上诸神与地上人们陶醉不已。 有一天,阿波罗邂逅了奥撒山的美丽仙女达芙妮,立刻对她一往情深。但达芙妮是个羞怯的处女,对于阿波罗的追求只想本能地逃走。阿波罗深情款款的表白和优美的笛声不但没能打动她,反而让她更加不安。阿波罗不肯放弃,在达芙妮身后亦步亦趋,紧紧追逐着她美丽的身影。惊慌失措的达芙妮只好向父亲,也就是河神裴内欧斯求救。 于是,就在阿波罗的手即将碰触到达芙妮飘动的衣裳之前,河神裴内欧斯把女儿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错失爱人的阿波罗遂摘下了树上那些飘动的叶片,编成桂冠戴在头上,纪念达芙妮。 同时我也在另一本画册上看见关于这个故事的画作,正是达芙妮变成月桂树的那个瞬间,她那向天求救的双手已化为绿叶飘动的枝桠,与向后飞扬的长发以及身上轻薄的衣衫形成一种流动的优美姿态,而她脸上的表情幽怨而惊慌,十分生动;在她身后,英俊的阿波罗一手持横笛,另一手已触及她的纱裙。虽然是静止的瞬间,但整个画面却彷佛有生命,彷佛随时会灵动起来似的。 本就多愁善感的我会深深喜爱这个故事相当合理,因为男女主角都有非凡的美貌与才华,而且男的深情,女的贞洁,完全符合当时的我对于爱情的想望,更何况,桂冠还是诗人的象征。在我那深邃的遥不可及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羡慕阿波罗的勇气,如果我也能对某个集美艳、贞洁与高尚于一身的少女坦白出自己的情感,让她永远成为我身边的一部分,就算要我永生无法与她再相聚,也此生无憾啊。 阿波罗与达芙妮的悲剧,从此成为我心目中完美爱情的憧憬,也微妙地影响了后来我对待情感的方式。 希腊神话对渺小的个人尚且有这样的影响,那就更别?对于整个人类的历史,影响是多么无可测量地深远了。最直接而言,如果没有希腊神话,就没有后来的《埃利奥特》、《奥迪赛》,也没有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 * 但当年读希腊神话时,年幼的我其实不能理解,咦?这些不是神吗?神不是应该一切通透了然吗?然而为什么奥林帕斯山上却充满了乱伦、欲望、血腥和罪恶,比普通人的世界更混乱呢? 长大之后,对人世终于有一些通透一些了然,我才明白,神是依附人而存在的,神的世界是人的欲望的投射。所以,非一时一地而形成的神话当然更是人类的集体编造,是公众的梦境,揭露的是人类内心最私密的渴欲,表达的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这份情感可能很光明,可能很黑暗。也因为希腊神话的生成与古代的戏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特别具有强烈的冲突与张力。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即使是神的世界,也脱离不了种种的挣扎、矛盾、愤怒和痛苦,这不是令凡人安慰多了吗? 奥林帕斯山上的诸神啊,与我们如此遥远,却也如使亲近,因为他们的故事,是一直深藏在人类内心的渴欲,渐渐成为各种人生故事的原型。在他们的悲喜里,我们感觉了自己的悲喜。在他们的追寻里,我们看见了自己的追寻。 希腊神话的起源虽然在古代的西方,但时至今日,却已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人类共同的心灵图象。例如提到恋母情结,我们想起了伊底帕斯,提到自恋人格,我们想起了纳希瑟思,提到爱与美的化身,我们想起了维纳斯。所以,了解希腊神话,也就是了解自己,了解人生。 正如神话学大师坎伯说的,「我们需要神话来为自己的一生提供指引,需要神话以便接触到永恒,需要神话才能了解人生的奥秘之处,才能发现自己本来的面貌。神话是帮助我们发现内在自我的索引。」 * 在占星学上,神话隶属于神秘的双鱼宫所管辖,守护星为深不可测的海王星,而神话的本质正是幽微迷离的人类梦境和集体潜意识,充满了各种象征与隐喻,换句话说,神话揭露的是复杂瑰丽的心灵生死之旅,因此,神话成就了丰富的人类资产,成为后世取之无尽的宝库,更是各种文学、哲学、艺术与心理学的源头。 在韩国知名作家李润基这本《希腊罗马神话的爱情故事》里,作者以希罗神话为本,旁及韩国神话、日本神话、中国神话,甚至希伯来神话,证明了各民族在神话上的相通之处。或许,那是因为人类的起源确实也只有一个答案,一种真相,只是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语言与不同的象征往后代流传。但各民族的神话在精神上其实殊途同归,就像百川终要汇入大海一样。 以中文阅读韩国作家书写的希腊神话,这其中就有一种奇妙的共通性,超越了历史与地域,让我们看见了打破时空限制的可能。而不受限于时空,不正是神话之所以为神话的条件之一吗? 神话不仅超越空间,更是超越了时间,就好像爱神爱芙罗黛蒂诞生于海上的泡沫之中,象征了爱情的短暂和虚幻。是啊,爱情从不因为文明的进步或历史的推移,而改变过它梦幻泡影一般的无常本质。 也好像小爱神丘比特随手乱射一箭,中箭者就要承受被爱情利箭刺穿心口的疯狂苦痛,但这小爱神竟是以顽皮婴儿的形象出现,掌管爱情的弓箭也不过是婴儿手中的玩具而已,又象征了爱情或许只是小孩的把戏,它的发生简直毫无道理,它的折磨根本无辜得可以,而人类也从未因为科学的演进而成功解析出制造爱情的成份,或是有效控制过爱情造成的灾难。 所以,直到今天,这神秘难解的爱情,还是个人的神话。 * 希腊神话是许多传说的集合,巨大且壮丽,本书将焦点集中在爱情的部份,以不同的神话故事解说不同的爱情原型,其中有神,有人,也有介于神与人之间的英雄与半神。但不论是神也好是人也罢,一旦涉及爱欲,神性与人性就一起在爱欲中沉沦,也在沉沦中升华。因此,有爱上公牛的王后,有爱上母羊的男人,有向继子求欢不成挟怨报复的后母,有因为迷恋哥哥而发狂的妹妹,还有引诱父亲的女儿等等。 也难怪,众神中的主神宙斯就娶了自己的妹妹希拉,然后变成公牛去引诱美女欧罗芭,又变成黄金雨去侵袭公主达娜,再变成天鹅去调戏美女丽达,情妇遍及各处,私生子女从天上排到地下,其它种种因为好色而变身的行径数不胜数,而这一切都是为了避开醋桶子希拉的眼线,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色欲、嫉妒、挣扎、报复,不是神族的清净庄严,却是爱恨情仇的人性。 或许,套一句本书作者最爱说的话,禁忌是为了被打破而存在的,而希腊神话里的主角们,确实也都这么做了。或许,正因为禁忌被破除了,所以才有了那些惊心动魄的爱恨,以及这些错综复杂的故事。毕竟,神话不是《伦语》,爱情也不是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的过程。如果是,天啊,那就太无趣了,我们也就没有这么精采的希腊神话了。

171评论

灭婊专用

面对强势的人,以柔克刚,是最好的办法

87评论

穿上校服没人说我是坏学生

美国有一位老奶奶,今年已有63岁高龄,然而偶然被一位星探在街头发现,开始了她震惊全球的网红之路。

BF衬衫+侧边系带喇叭裤,走路都带风的气场,让人完全不会在意她的年龄,仿佛就是一个时尚大咖的日常街拍?

背带裤西装套装一样(正规交友平台 inlove4you)能挺直身板Hold住,俨然一副成功职业女性既视感。

韩范针织衫+西装,no problem?有种随性的感觉。

衣服不好好穿、露肩什么的都是小case?奶奶级别的也可以?

连身大阔腿加上至少5公分的高跟鞋,让兔兔联想到了一个词——时尚女魔头,就像《穿prada的女魔头》一样,实在令人折服?试问中国有几个奶奶能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随心穿、随地秀呢?

129评论

想你想到天荒地老爱你爱到海枯石烂

不服老的最高境界就是国外所推崇的无龄感生活。据心理学发现,其实我们的年龄跟心理状态密切相关,当你不再把年龄当做限制你的自由与选择的时候,你就是不服老的人。

具体的表现就是有些老人家到了七八十岁去山地骑行,还有的甚至玩蹦极。对于老人家来说,不服老是一种对自己身体自信的表现,更是相信自己具有无限的潜能,这种潜能让老人释放出活力。相比国内的老人家动不动喜欢到老了就含饴弄孙,国外的老人家对自由渴望更强烈,他们是身体与精神的践行者,也是在他们倡导下,无龄感生活才会传播全球。

再说说最老的超模达芙妮.赛尔夫,87岁依然在T字台上精神奕奕,这就是最为专业的精神,只要在舞台上,无论多老都要挺起腰身像十八岁的样子。

杨澜也曾说过,虽然采访很多人,但是每次在采访的时候,她也依然像第一次对待,不服老的境界输就是永远把自己当成第一次在舞台去面对生活,去面对职场,去面对世界,让世界看到是一个全新的面孔与活力,这与年龄无关,而与自己的心态相关。

愿你与世界永远年轻,这或许是不服老的人最好的宣言。

注: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唐若,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力成长训练营开创者,国际DISC认证讲师与顾问。

87评论

给不了太多就不要承诺太多

作者 | 达芙妮

责编 | 五花鹿

01

生活中许多人都活在这样的困境里:

无法坦坦荡荡做自己。

生怕自己哪里出了问题,惹人不喜欢。

我的来访者小A就是这样。

有次朋友聚会,大家喝多了聊得很开心。但在聊完之后回家的路上,同车的朋友在一旁刷手机不说话,他一下子就紧张起来,并且开始胡思乱想:

要不要说点话打破一下沉默?他是不是对我有意见?难道因为我吐槽太多了有点负能量,所以不想再和我聊?

就这样断断续续苦恼了一路,直到回家。

更难过的是,当时已经十二点多,他在车上也很累,也想放松一下,但他还是提起了精神,反复地揣测。

小A的处境也许是比较紧张的,但其实很多人都会有类似的困境:

不自觉对“别人的讨厌”很敏感;

以至于不敢做自己,没办法释然。

那怎么办呢?

针对这个问题,著名心理学畅销书——《被讨厌的勇气》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智慧的方向—— 「课题分离」 。

简单理解是:

分清楚这件事属于谁的事情,就谁去负责。

你不喜欢我,是你的事,我控制不了;

而我要怎么活,是我的事情,你也管不着。

一个人要活出自己,就要大大方方地接受自己身上会有讨人厌的部分。

别人讨厌我也没关系,我不理他就好了。

但在我的咨询经验里,能做到课题分离,接受别人讨厌、能坦然做自己,是有门槛的。

这个门槛就是:

是否曾被笃定地喜欢和认可过。

02

小A在咨询中提到一种感觉:

我很难接受别人讨厌我。

因为我总需要确认别人喜欢我,才能觉得安心。

这种“寻求确认”的感觉,一直伴随着他。

从小在父母面前,他一直在努力变得优秀,希望被父母夸奖;

长大后在各种人际关系里,他习惯去讨好。讨好朋友,讨好上司,希望他们能喜欢自己。

而如果周围有人对自己不满、态度不明确,那他就会紧张,陷入一种被动和不安里,怀疑自己很差劲。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我们现在的关系模式,有很大一部分源自早期的关系。

这种确认的执念,也很多来自小时候的匮乏。

小A说到,从小自己就很少体会到被稳稳喜欢的感觉,相反更多的是嫌弃。

他从父母的反应中总能感到一种感觉:我再怎么做,都不够好。

像他这样总是得不到认可的孩子,无论怎么做父母可能总是在嫌弃他的孩子,会陷入很无助很愤怒、很没有安全感的状态,他没法从父母那里获得一种确定:

我是好的,我没有问题,我是个好宝宝。

这导致他一直没办法肯定自己一定是好的,只能从别人的反应里去做判断,根本没办法做到课题分离。

所以内心经常是慌张的,不确定的。

为了抵抗这个难受,他一直在寻求确认,并且对于“被讨厌”感到敏感和无力。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具备课题分离的能力,是有前提的。

前提就是:

这个孩子在早期的成长中得到了想要的心理营养,从父母的眼睛里看到了满意、喜欢和认可,那么他们才能完成自己对自己的某种确认——

我是好的,我没有问题。

然后他才能腾出精力来去理解父母和周围的人,理解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做到真正的课题分离:

我知道你不喜欢我,但没关系,我也知道我很不错。

所以,总是在为别人喜不喜欢你而患得患失的人,你必须要认识到:

你想得到外界确认的需求,可能是小时候没有从养育环境里获得足够的认可和喜欢,没有确认感导致的。

而且很可能你在潜意识里更认同你父母的态度——“你不讨人喜欢,你不够好”——所以才需要外界的一直喜欢来证明自己足够好。

03

需要不断得到确认,还会引起一个后续行为: 控制 。

无论是讨好、变优秀,还是去猜测别人的想法并急着解释,都是为了控制对方,让对方喜欢上我们。

这些控制的想法和行为,也是我们习惯的模式。

如果在小时候,一个人不论怎么做,父母就是不喜欢你,不认可你,你会非常无助。

此时的你意识不到这是父母的问题,意识不到也许只是因为父母没有能力来认可你,事实上你并不是真的那么差,你就会陷进去。

为了获得认可、获得安心的感觉,用尽不同的方法,执着地想要控制、改变父母的态度。

一直执着地要让别人喜欢自己,正是跟父母关系里这种未解决的情结的延伸。

因为潜意识的 情感 是不认人的,它只是碰到当初跟父母一样不认可自己的人时,就自动默认为这是当年未完成的任务,要去强迫性完成它:

我必须要改变你,让你变得喜欢我;

我都做得这么好了,为什么还讨厌我?!

其实这些话都是对自己的父母说的。

不管这个人是不是父母,不管时间都过去了几十年,你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幼小的孩子,对方也不是那个“铁石心肠”的冤家父母。

只因债未还,心就不甘,它还想要,还要报仇,还要满足愿望。

所谓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要意识到:

正是因为你当年太挫败了,所以今天才如此执着地不放过这些会讨厌你的人,也执着地不放过你自己啊。

04

陷在苦苦不甘心中的人啊,想要从中解脱,需要看到自己的心结,看到自己早年的这个创伤和情结。

你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足够的认可和喜欢,这是情结的缘起。

你就是没有被好好对待,这是巨大的遗憾,你委屈,你悲伤,你愤怒,这都很正常。

允许自己把压抑的愤怒,委屈,表达出来,同时也看到父母的局限、周围人的局限、自己的局限。

要想慢慢溶解这种情结,需要我们哀悼这个遗憾,承认也许一辈子都得不到父母的认可,也一辈子得不到某些人的认可,并且发展出“自我的想法”。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人走出婴幼儿的自我中心,完成人格成熟的重要一步。

当我们还在执着的渴望着从他人的眼光里获得认可时,意味着我们尚未掌握一个技能:

拥有对自己的判断,对自己的认可。

一个人如果不去练习拥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感受时,他就永远不能拥有自我。

他就从来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成年人的位置上,而是总是把自己放在一个孩子的位置上,试图控制所有人来认可自己,并且因此纠缠不清。

只有当我们拥有自我之后,才能意识到哪些是我的看法,哪些是别人的看法。

而这就是课题分离。

“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

但“别人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

你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同样,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

如此,你是自由的,别人也是自由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可以得到所有人的喜欢,就像一道菜,不可能得到所有人的喜爱,也许只有人民币,才能那么多人喜欢。

但这不代表你不好。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你更关心自己的看法和生活。

你便成熟了。

就像脱口秀大会上李雪琴理直气壮说的那样:

台下的很多人,我知道你们不喜欢我。

今天我也要告诉这些人:我也不喜欢你们。

你看,多飒。

希望你有一天可以像李雪琴一样大大方方地面对别人的讨厌:

我就是被你讨厌,这并不是我的课题,如果你觉得苦恼,那是你的课题。

同样,你也拥有讨厌别人的自由。

不压抑互相讨厌,也不强求互相喜欢。

关系也就轻松了。 END

达芙妮,心理咨询师,新书《习惯逃避:你在害怕什么》,从逃避的角度解读常见心理困惑,帮你重建内心的力量。

33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