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5
浏览数
2574
未欢
我们都想要被人听见,想要被人理解。当我们全身心投入一段关系中,与对方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担忧、快乐、麻烦,我们需要对方全心全意的关注。也就是说,我们希望对方在听我们说话的时候不会玩着手机或看着电视。他们的注意力没有被其他事分散掉。他们不会打断我们,不会评价我们,不会催促我们,他们只是安静的、耐心的倾听我们所说的。 但是我们更多人并不善于倾听。因为,正如事实所证明,倾听确实不易。倾听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性格,而是需要花心思的方法。 正如精神科博士Michael P. Nichols在《消失的倾听艺术:学会倾听可以增进关系》一书中所写的,诚挚的、关切的倾听“需要以无私的态度,努力克制自己。要做到认真倾听,我们必须忘掉自己,将自己代入对方的需要,关注他们所关注的。” 当我们仔细倾听,并不只是获取信息,还“见证对方的经历”。Nichols是威廉玛丽学院的精神科教授、临床医学家,他说,我们由衷的对他们感兴趣,暂时放下自己的事,停下来不去想自己想要说的话。 “至少在短期内,倾听是单向的关系。” 《消失的倾听艺术》一书有许多重要的(也是令人惊讶的)关于倾听的见解、真实的故事、案例剖析和可行的练习。这很重要,因为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表现出同理心、支持意愿,但是所做行为却并非如此。 以下是书中所写的三个小方法。 别把同情和同理混为一谈 有时候我们表达关心的程度太过夸大,比如“哦,真糟糕!!!”。我们以为这只是同情。但是正如Nichols写道:“表现出不幸和倾听不是一回事。”过分夸张的回应会显得假惺惺、居高临下。 Nichols这样介绍同情和同理的区别:“同情的范围更窄,作用也更有限。同情意味着同样的感受,而不求理解。同理则不同,正如许多人所想的,同理是与之同忧、同赞、同乐,一起滔滔不绝,互相抚慰,或互相鼓励。同理意味着理解。” 适时宽慰 当爱人害怕、悲伤或低落,我们自然想要去宽慰他她。没人喜欢眼睁睁看着朋友或家人处于痛苦中。但是对于能量外泄的人们,宽慰会让他们感到被人看轻。 Nichols写道:“更多失败的倾听,就是告诉人们不要这样想。” 当你倾听人们的苦恼和痛苦,表达出你很重视他们即可。 当然,有时候人们确实需要宽慰。Nichols说,例如你对刚理的发型不满意,你的朋友说“没事,挺好的。”,再比如你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对此感到很沮丧,此时有人列出你所有的出彩的事儿,你会感觉好得多。 我们很难分辨出人们什么时候需要倾听,什么时候需要宽慰。Nichols说:“自我怀疑、担忧、或纠结于某个问题是否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此类的内容说的越多,他越有可能需要宽慰。倾诉中表达的感受越强烈,他需要被倾听、被理解的可能性越大。” 假如你不确定呢?“如有疑虑,倾听即可。” 别急着假设 我们会假设对方下一步要说什么,然后直接跳到论断上。我们会打断别人,帮他们说。我们会说“哦,我知道!”或者是“我也是!”或者是“我讨厌这种事。”诸如此类。 我们这样做是处于好意,想表达善意,但是对方却会觉得我们并没有在听。 再说一遍,好的倾听,其核心是同理。同理需要两件事:首先需要敞开心扉,像“电影观众一样,将自己沉入电影中,和角色共进退。”——Nichols写道。第二点是“从感知转换到思考。他她在说什么,什么意思,他她的感受是什么?” 不要只是想当然以为自己能理解对方的感受——即使你曾有相似的情况,也要去问。举个例子,旅行令你精疲力竭,但你的伴侣却未必感到疲累。也有可能你的伴侣也觉得很疲累,但是出于其他的原因。 Mochols写道,同理的开放,“根本上来说,就是发现他人的内心世界究竟发生了什么”。 下次再倾听朋友或家人的时候,带着接受的态度,不要试图改变他们的想法,试着去理解,看看他们的生活究竟怎么了。 倾听的要点 1.克服自我中心:不要总是谈论自己 2.克服自以为是:不要总想占主导地位 3.尊重对方:不要打断对话,要让对方把话说完。千万不要去深究那些不重要或不相关的细节而打断人。 4.不要激动:不要匆忙下结论,不要急于评价对方的观点,不要急切地表达建议,不要因为与对方不同的见解而产生激烈的争执。要仔细地听对方说些什么,不要把精力放在思考怎样反驳对方所说的某一个具体的小的观点上。 5.尽量不要边听边琢磨他下面将会说什么。 6.问自己是不是有偏见或成见,它们很容易影响你去听别人说。 7.不要使你的思维跳跃得比说话者还快,不要试图理解对方还没有说出来的意思。 8.注重一些细节:不要了解自己不应该知道的东西,不要做小动作,不要走神,不必介意别人讲话的特点。 学会倾听 1.要体察对方的感觉。一个人感觉到的往往比他的思想更能引导他的行为,愈不注意人感觉的真实面,就愈不会彼此沟通。体察感觉,意思就是指将对方的话背后的情感复述出来,表示接受并了解他的感觉,有时会产生相当好的效果。 2.要注意反馈。倾听别人的谈话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查证自己是否了解对方。你不妨这样:“不知我是否了解你的话,你的意思是……。”一旦确定了你对他的了解,就要进入积极实际的帮助和建议。 3.要抓住主要意思,不要被个别枝节所吸引。善于倾听的人总是注意分析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以便抓住事实背后的主要意思,避免造成误解。 4.要关怀,了解,接受对方,鼓励他或帮助他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倾听的秘密 1.身体前倾,表示对谈话感兴趣。 2.要“所答即所问”,这表示你在与人交流。 3.在倾听的过程中,适时加上自己的见解,以使给予和吸收两个方面平衡。 4.以头部动作和丰富的面部表情回应说话者。 倾听的方法 1.你必须充分认识到有提高这方面方法的必要,并且很想改进它。假如没有这种强烈的愿望,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 2.当你很难弄懂对方的表达意图的时候,要问:“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 3.要对“红牌”词语加以警惕。这些词语可能会引发过激反应,或造成偏见,比如“女性解放”、“男性沙文主义者”等词。 4.假如你发现你走神了,当你回过神来的时候,你无法接上对方的谈话,那么就注意一下关键词和使用最多的词。当说话的人谈吐不清、词不达意、不切题时,这种情况会经常发生。 5.要尽量找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交谈,假如周围有太多容易令你分心的事,就会影响你集中精力,从而使得你很难续接上你的思维链条。 倾听的禁忌 1.对谈话内容漠不关心; 2.只听内容,忽略感觉; 3.无故打断对方的谈话。 倾听的心得 1. 要让诉说者放松,两个人都坐下来,并且在同一高度上,面对面,距离比一般的社交距离稍近些较好。 2. 假如诉说者一开始情绪激动,必然导致无法把事情说清楚,此种情况常见于女性诉说者。此时作为同性,拥抱和拍抚都是很好的稳定对方情绪的方法。 3. 倾听中,目光专注柔和地看着对方,适时给出回应,比如点头和“嗯”,表示你正在专心倾听。 4. 没有听懂或弄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出并沟通,以免造成误解。但不要喧宾夺主,更不要把话题扯开。 5. 在对方说完前不要急于发表观点,也不要提前在心中作出预判,尽量避免把对方的事情染上自己的主观色彩,耐心听完。 6. 对方说完后,有要求的话,让他喝一点热茶或热牛奶、巧克力什么的,他需要感受到被人关心,热的东西也容易让人重新振奋起来。 7. 无论对方说的事情在你看来多可笑幼稚,他向你诉说都是表示对你的信任,这是一种对你人格的赞美,所以,不要嘲笑他,也不要带着高姿态评点他的事。即使你不赞同他的想法,都要给予他他想要的理解和安慰,在困境中支撑对方是作为朋友的义务。 8. 你不需要完全感染对方的情绪,或者想个办法帮他出气。假如对方的诉说内容只是一种莫名的情绪,那么做到第7步时一切已经完成了。但假如这是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你可以帮他把事情从头到尾理一遍,哪些地方是他自己做的不对,哪些地方主要是别人的问题,解决方法123等等。 9. 你可以从他的观点看问题,但提出的建议一定要出于自己的想法,对方想听到的是“你的意见”。假如担心自己的想法太过主观,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问题,如此可以尽可能地确保客观、公正。 10. 当然也有可能,对方在诉说的过程中,自己渐渐有了主意。假如你觉得你的想法会更好,那么作为一个提议告诉他,帮他参谋而不是作决定。决定一定是当事人自己作出的。即使他最终没有采纳你的建议,也要给予他鼓励和祝福。 心理咨询参与性技术 概念 倾听是心理咨询师参与性技术之一,心理咨询师参与技术包括倾听、询问、鼓励和重复技术、内容反应、情感反应、具体化、参与性概述、非言语性行为的理解与把握。 倾听的作用: 1、倾听是心理咨询的第一步,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本门槛; 2、倾听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 3、倾听能使求助者在比较宽松和信任的氛围中诉说自己的烦恼; 4、倾听本身就具有助人的效果。 咨询师怎样听? 1、要认真、有兴趣、设身处地地听; 2、设适当的表示解释; 3、不带偏见和框框,不做价值评判。 咨询师应该听什么? 1、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 2、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 3、听出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 具体地说咨询师要对求助者讲的任何内容不表现出惊讶、厌恶、奇怪、激动或气愤等神态,而是予以无要求的尊重和接纳。可以通过言语和非言语来对求助者的倾诉做出反应,比如,“噢”、“嗯”、“是的”、“然后呢”等,以及点头、目光注视、微笑等。不但要听懂求助者通过言语、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要听出求助者在交谈中所省略的和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或隐含的意思,甚至是求助者自己都不知道的潜意识。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注意对方如何表达问题,如何谈论自己及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对所遇问题做出反应。还要注意求助者在叙述时的犹豫停顿、语调变化以及伴随言语出现的各种表情、姿势、动作等,从而对言语做出更完整的判断。 在倾听过程中咨询师的应有表现: 1、咨询师以机警和共情的态度深入到求助者的感受中去; 2、细心地注意求助者的言行; 3、对求助的言语作出完整的判断; 4、作出适当的反应。 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错误: 1、急于下结论;2、轻视求助者的问题;3、干扰、转移求助者的话题;4、做不适当的道德或正确性的评断;5、不适当地运用咨询方法(询问过多;概述过多;不适当的情感反应)。 倾听时鼓励性的回应有: 点头和言语(是的、噢、确实、说下去,嗯…)
曲奇甜心
在咨询师专业发展的较早阶段。需要从三个具体方面深入剖析自己:能力、权力和亲密。在此以后可能还有其他方面将会加入,例如,评估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在危机处理机构工作,或者是否具有与身患绝症的病人一起工作所需要的洞察力等。
能力
能力包括各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也包括在实践核心各种交互联系。自我意识涉及到对这些方面的自我力量与局限性的正确评估。此外,我们要知道自我态度的重要性。对自己持否定态度的人,常常是“自己让自己失望”,或者选择逃避某些可能证实自己消极自我形象的人际交往情景,这种行为对咨询师有着严重的影响。如果我们没有觉得自己是有能力或有价值的人,我们就可能把这种态度传达给求助者。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咨询能力没有信心,我们就会无意中把咨询过程引导去满足自我形象或思想需要,或用来证实消极的自我形象。
Corey等人曾指出,如果你有一个“脆弱的自我”,那就很难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思维、治疗能力有效的咨询师。这并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在有些时候感到自我怀疑,尤其是在开始新职业的早期阶段,感到自我怀疑是正常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能力也包括何时寻求督导、咨询或同行的支持。与其说希望成为“刀枪不入”的咨询师,不如说更需要成为这样一种咨询师:具有广泛而坚实的自尊,具有处理复杂性与不适感的能力以及思维灵活性与开放性,井在需要的时候,愿意寻求他人的帮助,以及持续不断地进行终生学习。
批判性思维是能力中一个微细而又关键的方面, Nickerson指出,自我意识是批判性思维中三种核心认识之一(另外两个是针对具体领域的认识以及对批判性思维本身的认识)。自我认识包括对人类推理过程的意识和对自己进行推理过程的有意识注意——例如,自问“我相信什么,我为什么相信这些?我工作时具有怎样的偏见或假定?我能否为我的立场做出一个合理的辩护,同时也考虑到他人的观点?”
权力
在咨询过程中,权力可能被以下列几种不同的方式误用。首先,一个咨询师可能希望自己无所不能。对他来讲,只有在他能够控制时,咨询才可以进行。这样的咨询师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实施控制,包括劝说求助者按照他的要求去做(一且求助者抵抗或犹豫,他就感到难过或进行防卫)、支配谈话的内容和方向。具有控制欲望的咨询师进行咨询时,更像是与求助者展开一场激烈的权力斗争。
相反,有的咨询师则可能害怕权力,或者希望否认助人角色中具有施加影响的成分。这些咨询师在无意之中尽可能地逃避咨询中的责任和参与,他们会回避对双方的角色或期望进行坦率的讨论,也回避表达自己的观点。助人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职业关系具有多种不平等权力的形式(如权威、资源和脆弱性等)。否认或回避对权力差别的承认,会限制咨询师诚实而有益地处理这种差别的能力。
另外一种可能影响咨询而未能得以解决的权力需求,可以在“生活方式转变者”型的咨询师身上见到。这种人对某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怀有非常强烈的情感,他们会利用职业之便,用咨询方法使求助者朝着他自己所钟爱的方向转变生活或思想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就成为咨询师本人发表见解和发泄愤怒的地方。最后,正如 Woodman指出的那样,咨询师很容易沉溺于帮助他人的权力之中。
在现实中,权力是助人关系和过程中固有的成分。强调它的影响,是因为自我意识应包括对于权力微妙之处的认识,以及对选择使用权力微妙之处的认识。例如,权力可以由已经达到或者获得的东西(如,受教育获得的学位和表现出来的技能等)来加以区分,或者由某种意义上的指定或“继承”的东西来加以区分。所谓指定的权力可能来自于一个人的社会结构特征或血统,例如性别、种族经济地位、能力、性取向或宗教,这些特征会以各种方式影响咨询实践。咨询中的权力不仅存在于个体水平(即治疗师和求助者二人之间的问题),且也存在于其他水平之上,如咨询师所在的机构拥有的组织权力、与管理机构相关的管理权,以及与保险承保范围和医疗管理有关的经济权力等。
人际觉察与亲密
众所周知,人际习惯、倾向和意识构成恰当而有效咨询的重要部分。所有人都会出现起伏的交往模式,这十分自然。咨询师也并非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真空中,而是生活在自己的人际关系中、自己的体验和起伏的生活之中!我们对于人际关系的关注、对他人认可的敏感性、情绪的表达以及对权威身份的适意感,在不同的时刻处于不同的水平。重要的是,不是去狭义地规定何谓绝对正确,而是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评估,以便在需要的时候去调整“过分”或“不足”。
我们通过探讨一种人际模式——亲密关系——来说明人际意识的价值。咨询师不曾察觉的亲密需要,能够改变咨询的方向和进程。如同权力一样,发展某种程度和形式的亲密关系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咨询中的重要成分。例如,设想一下在帮助求助者处理痛苦经历、丧失、自我怀疑和担忧时,咨询师需要投入的情感深度。当然,必须给人格差异留出空间。我们都知道,有的人热情如火,像“大地之母”或“之父”,而有的人在表达热情的方式上则颇为保守。了解咨询师自己和求助者的风格,对于准确感受并传达共情是非常重要的。
临床实践中还会出现对于亲密关系更为极端的斗争。有些遭到拒绝或对批评非常敏感的咨询师,可能会采取让求助者接受和喜爱的行为。例如,因为担心求助者不会再来,咨询师可能避免向其提出挑战,或避免与之辩论。为了肯定自己得到了尊重和爱戴,咨询师可能会隐地寻求求助者给予积极的反馈意见。因为不想听到求助者的不满,咨询师也可能忽视求助者表露出的各种消极反馈信息。有些咨询师则对亲密具有很高的个人需求,他们有可能把这些需求带入咨询之中,并超出求助者感到恰当或舒适的界限。
另一类咨询师害怕亲密和情感表达,或者对此感到不适,他们因此会使咨患关系保持过大的距离。忽视求助者积极的情感表达,采取粗暴、疏远或冷漠的行为,以及用僵硬的“职业角色”对待求助者,都会使咨询师在与求助者的关系中回避情感亲密性。这些反应可能会中断求助者的情感表达,并造成求助者产生不被重视或不被理解的感觉。
以上的许多问题,存在于人性和人际互动关系之中。为了洞察我们个人在这些方面存在的力量和弱点,就要不断地进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