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2
浏览数
4977
黑凤梨中意你
这两天,无意中刷到了《人间世 第二季》这部豆瓣评分分的纪录片。影片的第一集是一个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因为对抗骨癌,需要每日忍受化疗的疼痛,进手术室把长了瘤的腿骨取出“灭活”。可是,在截肢后依旧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天真与死气,给人无限的冲击。 医院里死亡就像家常便饭,每天都在发生。据统计,每年约有5000万人死亡,换算下来,每1秒钟,就会有个人死亡。也许你读这段文字时又有10几个人离世。但是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生”和“死”都是很少被谈及的话题,人们常常避讳它的“不吉利”。《论语 先进第十一》说道“未知生,焉知死?”我们都没有逃过文化基因的束缚,一直都在回避生死话题。所以当4、5岁的孩子问道“死是什么意思?我会死吗?”家长总是粗暴的打断孩子,“呸呸呸,以后不可以说这么不吉利的话。”可是不说,就不用面对了吗?白岩松曾说过:“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死亡教育——这个词很多人可能是陌生的,我们的中小学课本里没有这个词,我们的父母没有告诉过我们,我们的老师也没有教过。死亡教育似乎是一个被忽略的盲点,并没有被纳入正题,但它却充斥着每个人的一生,它不仅仅是关于死亡的学说,更是对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真相的剖析。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认识死亡,才能更好的认识生命。01 死亡教育应该从孩童时代开始一天,小区的草坪上躺着一只死掉的猫,嘴角还残留着白沫,由于物业没及时处理,被散步的女儿不小心看到了,她惊恐的抱住我的腿问我“那只猫怎么了?”我说它可能死了。“猫为什么会死?死是什么意思,生病了吗?”面对她的疑惑,我才惊觉,原来我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死亡的话题。可能很多家长跟我有一样的做法,看到死掉的小动物就蒙着孩子的眼睛绕道走。她的年纪也还没有参加过葬礼,以致于我们都忽略了孩子对死亡的理解。这一次,面对这个对她非常有冲击感的画面,我决定跟她讨论一下,什么是死亡。于是我蹲下身面对着她说“死就是这只猫离开这个世界,它再也不能跑跑跳跳,不能喵喵地叫了。有一天爸爸妈妈也会死,你也会死。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不用害怕,虽然人死了,但他们活在我们的心中。”女儿依旧似懂非懂,但是这个场景、这场对话却是她生命中第一次正面直视死亡。童年时代对孩子灌输的死亡认知,将会影响孩子一生对生命的态度。作家余华从小在医院长大,常人眼里觉得阴森森的太平间,余华却把它当做了夏天的避暑胜地,特别大胆的躺在那象征死亡的水泥床上睡觉。“在生的时间里感受死的踪迹,又在死的踪迹里感受生的时间。”这就是他别样的童年,这样的童年也让他对生死的体会比常人更加深刻具体。所谓死亡教育,是帮助青少年儿童正确面对自我之死、亲人之死、他人之死和其他生物之死,理解生与死是自然生命历程的必然组成部分,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对死亡的恐惧、焦虑。当青少年儿童真正意识到人生是有期限的时候,才能更懂得珍惜和欣赏生命。但是面对死亡教育,家长们总是有意识地回避,导致孩子对死亡没有正确的认识和概念,甚至会漠视生命。近年来,中国未成年人自杀和他杀行为逐年增多。有资料显示,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据调查,上海有的中小学生曾有一闪而过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认真考虑过该想法的也占到,更有的孩子曾计划自杀,并有的中小学生自杀未遂。未成年人犯罪事件也逐年增多,大连13岁男孩杀害10岁女孩、四川大竹13岁男孩弑母、湖南衡阳13岁男孩锤杀父母、广西河池13岁女孩截肢同学……越来越多的未成年犯罪在各个地区发生,手段残忍到让人细思极。为什么孩子们对生命如此漠视、如此泯灭人性?研究发现,使青少年儿童产生绝望情绪的诱因包括心理障碍、生理疾患、竞争压力、情感挫折、家庭变故等等,但根本原因是在精神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生命死亡教育,不懂得敬畏生命、珍爱生命。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岳文昊认为:“死亡教育从根本上讲是让人们认识生命,热爱生命,而不会选择自杀、轻生等行为,这也是它的意义之所在。”在其他很多国家,死亡教育已经被纳入了课堂与生活。在美国,将“死亡教育”纳入课程,部分地区开设了“自杀防御课程”,教育孩子珍惜生命。在英国,2013年,英国就已经有550所幼儿园在做死亡教育,老师们用动物的离世让孩子理解死亡。在墨西哥,“亡灵节”解释为“关于爱的节日”,节日到来,欢迎鼓舞的庆祝,并迎接生者与死者的团聚。电影《寻梦环游记》就展现了墨西哥对“死亡”的不同定义。在日本,死亡教育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2011年日本东部大地震和海啸事件中,已经显露出了死亡教育的成效。在德国,实施了“死的准备教育”,并出版了专业教材。但是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开展对儿童的死亡教育。作为家长,不应该回避,应该意识到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尽早地认识死亡,了解生命的意义,还应该学会如何告别。02 学会告别,也是死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泰戈尔诗曰“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有开始,就会有告别,从“绚烂”到“静美”是自然历程。学会告别,也是死亡教育中重要的一环。电影《小小的愿望》,突然患上肌肉萎缩症的高中生高远,被医生告知时日无多。“你有什么愿望吗?”电影围绕实现高远最后的愿望展开了一系列啼笑皆非却又泪流满面的画面。愿望,为了让你没有遗憾的离去;愿望,为了让你们在为我忙碌的过程中,忘记我将要离去的伤痛。“不想在最后的时间,看着你们愁眉苦脸地守在病房”。“跟我告别吧,在相片的背后,认真地写下祝福啊!”告别是相互的,我们能做的对死亡最好的告别,就是怀着对死亡的敬畏之心,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活好每一天,迎接死亡的到来。《活好》的作者日野远重明,在他105岁时通过访谈的形式留下了这本著作。作为医生,他目睹了无数病人的死亡;作为一名高龄老人,他面对了众多亲朋好友的离去。这让他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位百岁老人告诉我们,也许死亡令人恐惧,但它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另一种新的开始。日野远先生说从我妻子离世以后,陆续又有一些亲朋离开了这个世界,虽然他们已经离开,但因为我常常忆起他们的音容笑貌,所以我感觉他们在我记忆深处似乎比在世的时候更加深刻。这让我明白,原来人死亡后并不会烟消云散,并不会从我们的生命中彻底消失,相反,通过时时追忆他们可以更为深刻的方式印记在我们的生命里,就比如现在我觉得妻子从未离开。只有接受生命终究会离去,学会如何告别,我们才能在谈死色变的社会里,向死而生。学会谈论死亡,学会如何告别,学会活的精彩。如此,才算真正意义上的“生命”一场。04 活出精彩,才不辜负我来人世走一遭电影《教授》中的主人公理查德教授被查出肺癌晚期,若不接受治疗的话,最多只能存活6个月。面对生命的倒计时,他不甘心、难以接受,但在经历了挣扎、颓废、自暴自弃的过程后,突然“想开了”。他开始思考生命最后的阶段,应该如何度过?作为大学教授的理查德回到了课堂,真正开始了他的第一节课,他想在最后的日子里教孩子们一些真正的东西。一场自我介绍里,理查德发问“我们为什么要认识你,你有什么人生规划?”他告诉孩子们:“无论是什么年纪,都要明白自己为何活着,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活下去。”理查德与孩子们讨论生与死,坦承自己命不久矣的事实。经过这些思想碰撞的时刻,孩子们才逐渐明白理查德所谓的“人生规划”到底指什么——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二十五岁死,七十岁埋”的人生没有意义。他鼓励孩子们独立思考,因为这个世界需要热爱思考的人。不要选择平庸,生命就是一段鸟鸣,要活得精彩而深刻。让自己活出精彩,才不辜负我来人世走一遭。光明日报在《生死教育:让生命绽放得更绚烂》一文中表示:我们既要对死的恐惧脱敏,也要让有限的生更有价值,因为生命中的每一天对我们而言都是有意义的一天。我们不必避讳讨论死亡的话题,而应当在讨论“死”的过程中积极地理解“生”。全国首部大型院前医疗急救纪实片《生命时速:紧急救护120》,一经播出,豆瓣评分就有分。从这个片子里,我们看到生命无常,生与死的故事每分每秒都在上演,你永远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唯有在活着的时候,珍惜生命,热爱生命,才不算辜负生命里为我们负重奔跑的那些温暖的人。电影《死亡诗社》基丁老师告诉学生:“seize the day”(把握今天)。只有理解死亡,才能更深刻地明白生的意义——活在当下,享受生活,以免走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自己从未真正活过。活着时精彩人生,死亡时坦然相对!
北港浊酒
2018-1-18大多数人既不会好好地活 也不懂好好地死昨天的一场感冒,让我想了很多,据新闻上说,这次的流感是四年来最严重的,医院里一直到半夜都挤满了人,而从小的经历也让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不是什么要命的大病,基本不去医院,就靠自身的抵抗力,虽然生病的时候很难受,感冒,发烧,头痛,擤不完的鼻涕,浑身酸痛,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想念没病没灾的好,一句身体健康,没有扛过疾病的人不会懂,会觉得这只不过是四个字而已。 微信上的朋友说,这次的感冒在香港已经有人死了,我就在想着,等到我七老八十的时候,生命中最后的时光会在哪里度过?反正感冒躺着也是躺着,身体不自由,思维能力还是不受限制的。 慢慢地想到我每个月固定去医院给爸配药,隔一段时间的复诊,差不多有十年了,而我在医院里看到那些躺在病床上的人,好像在人生的终点站等待那个最终时间点的来临,而在那之前,一生大半的积蓄,全都花在了最后的这段时光,好一点的,每天按时吃药,下床走动走动,不好一点的,身体上插满了管子,家属对医生没别的要求“钱不是问题,你给我用最好的药,哪怕先这样吊着也可以”看起来好像很关心躺在床上的那个人,自己愿意为了让他继续活下去而付出巨大的代价,但是躺在床上的那个人,如果是我,我一定不愿意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这样度过,一天二十四小时,除去睡觉的八个小时,剩下的十六个小时要么插管子要么吊水,就连食物都只能靠流质喂养,如果是化疗呢?化疗的副作用一般人承受不了。而躺在病床上的那个人,没有任何发表意见的权力,因为他已经无法完整地表达了。我们每个人都在追求高品质的生活 却从未思考过怎样和这个世界告别我们国家历来对死亡这个话题一直都很忌晦,虽然也有在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但是真的到了那一天,自己身边的人在医院里受尽痛苦地走,自己的情绪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无法面对“失去”的痛苦,有相当的一部分人会因为这个原因而去找心理咨询师,他们既想弄明白到底什么是死亡,又不愿意接受专业人士给出的解答,而在我看来, 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 其实我们已经和很多人 见过了此生的最后一面我们都希望能够长命百岁,但是衰老就像日落一样无可避免, 生命是一条单行线,一步一步走向衰弱和死亡,生老病死的进程不可逆转, 当人生的终点越来越近,我们独立、自助的生活无法再维持的时候,大多数人的选择,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交给医院和医生,或者说是一群和自己不相干的陌生人,有时候甚至晚上入睡之后再也醒不过来,家属除了悲痛,就是找医生,“昨天还好好的,怎么今天就没了?”这对活着的人来说是痛苦,但是对病床上躺着的人来说也许就是解脱,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声音“如果我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那么我一定要把所有没有做过的事情做一遍,绝对不要躺在病床上等死。” 让自己不留遗憾地离开,比把大部分的积蓄花在医院里的最后时光更有意义,留给后人的回忆也不再痛苦。生的愉悦与死的坦然 都将成为生命圆满的标志当你开始思考死亡时,生命才可能真正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