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2
浏览数
11607
放不下的终究是你忘不掉的一直是你
01 这里作为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简单说一下如何找靠谱的咨询师,以及从专业的角度是怎么看待孩子玩手机的问题。 首先,我们自己也承认这个心理行业是鱼龙混杂的,我们接手过很多同行咨询效果不佳,然后来我们这里做咨询的孩子。 发现不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还是挺多的。 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关系不匹配。 比如,一个初三的男生之前去做咨询,咨询师和孩子聊原生家庭的苦难。 结果孩子的情绪问题在咨询室里是解决了,但是回家家里之后和父母的冲突更加严重了。 一个16岁的男生,还在上学,把亲子关系搞得太恶劣,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还对社会功能造成了更加严重的影响,和父母非常对立。 还有一个高二的女生,原本学习很好,但是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去做催眠疗法。孩子是内心是获得宁静了,但问题是高二就是一个学习很紧张的时刻,而且女生在学校遇到的冲突,还是没有得到解决。 咨询过后,孩子反而更加不愿意回到学校了。 02 另外一种比较常见的是,咨询师有多重身份,这种常见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接到很多个案,已经在学校里面接到了心理老师的辅导,但是很难得到好转,甚至有加深的迹象。 一个无奈的现实就是,学校心理咨询师在了解情况之后,很多时候没有办法做到保密,甚至于有些咨询师,非但不保密,还会主动的告诉学生的班主任老师等负责人员。 这样的做法,固然减少了出事之后的责任,也是出于一种安全心理,但对于来访的学生,却感觉到是一种出卖。 当然,我们也发现很多专业的心理老师,虽然不能解决问题,但还是稳定了孩子的情绪,在那个当下确实是帮助到了孩子渡过难关。 还有一些比较乱七八糟的情况,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举例一下 没有出示相关资质的,比如没有经过心理学培训、没有执业资格证、是教育机构但是干咨询机构的事情 让办卡的,比如说一次交10次咨询费,或者像理发店一样推销充值卡 超越咨询边界的,比如来访者找不到工作,给安排工作;来访者成绩不好,咨询师帮忙找补课老师等等,这些都属于越界。 最重要的一点,假如你在咨询中觉得【不舒服】或者你觉得【没有效果】,这里我们都建议你不要再进行咨询了。在发现咨询没有效果的时候,要及时终止咨询,千万不要耽误改变的时机,特别是孩子在上学,关键时机就这么几年。 03 最后从专业的角度分析一下玩手机这件事情。 这里你表述是,【男孩沉迷手机不愿上学】。 实际上是,男孩不愿意上学,所以沉迷玩手机。 玩手机是解决方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我们厌学症管心营在咨询中发现,很多家长不明白这点,因为家长本身就陷在问题中,成为了维持孩子问题的一环,所以没办法超出认知来解决问题。 家长很天真地以为,玩手机是问题,认为孩子沉迷手机了之后就解决问题了。 其实事实恰恰相反,当孩子无法通过手机来宣泄情绪的时候,就有可能转换为更加严重的心理问题。 从心理角度分析,玩手机,可以理解成一种逃避方案,而逃无逃之后呢? 断掉玩手机这条渠道之后,孩子出现强迫行为、自残行为、睡眠障碍等问题的概率直线上升,那个问题不比玩手机严重? 家长有一个普遍的错误认知,那就是认为是手机、游戏、网络害了孩子。 很多家长说,我家孩子自从有了手机以后就开始出现问题了;有的家长说,自从我们家买了电脑以后,孩子就开始玩游戏,有网瘾了……. 实际上是孩子先有了问题,才逃避到网络上去。 是孩子在现实中,没办法感受到爱和理解,没办法感受到快乐,所以才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到网络中去。 不管是厌学,还是网瘾,其实都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玩手机只是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已,就像是成年人亲面对工作压力,回家坐在车上抽烟。 在车里抽烟,是成年人面对工作压力的解决方案。 但是解决方案变成了一个问题,因为抽烟有害健康,容易患上一些肺部的疾病。 玩手机也是一种解决方案。 但是在家长看起来,这个解决方案很糟糕,因为它有比较严重的负面作用。 那么玩手机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
自然洒脱娇弱不作做
想必从小到大,不论是家长或是老师,甚至是亲戚朋友,都问过我们一个极其雷同的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你以后想做什么? 细细想来,从小到大的梦想或许变化无常,又或许始一而终。不论以往的理想多么天真美好,步入高中,作为即将要成年的我们,都应该仔细思考、规划我们未来的职业生涯了。于我本人而言,从小就没有特别远大的理想。我不想当医生、科学家,或者警察。还记得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宠物店,养好多好多可爱的猫咪和狗狗。再后来学习了声乐,又想当音乐老师教小朋友们唱歌,把美妙的歌声带给更多的人。但后来感到自己的水平实在不足,而且也没有时间继续学习声乐了,只能暂时不去想。后来很长一段时间,当父母或者亲戚再问起我的理想,我总是沉默好久,笑着摇摇头:“不知道哎,我还没想好呢。” “不用说,你以后肯定会很厉害的。” 他们常常这么对我说:“做人要有理想呀,比如说当科学家,宇航员什么的。”妈妈常这么劝导我。可是,我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非要理想那么远大呢,一定要想成为众星捧月一般的厉害人物才算正确吗?也不是我甘于平庸,至少,我不想那么好高骛远,看起来多么志向远大。我想静下心来去想,去思考,我到底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后来又过了很久很久,我还是没有想明白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直到有一天...... 那是我步入高中后的第一节心理课,心理王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 她曾经也思考了很久自己的职业,后来觉得,现在社会上的人们,由于各种压力、心理问题越来越多。 而心理问题最高发的年龄段就是高中,所以她毅然决然选择学了心理学,然后来到高中做一名心理老师。 听了她的一番话,我心中深感触动。我是一个极其感性的人,非常敏感,常常会遇到许多纠结不已,使自己难受的事情,却又不知道该如何解决。会思考很多很多,去揣测问题的因果,他人的心思。因此,我对人的心理颇感兴趣,想要了解更多。而且我也了解过不少关于心理出现问题者的惨案,不论是在新闻还是在我的身边。我身边就有一位优秀的初中同学,被抑郁症所困扰,以至于不得不休学。而我们这个社会其实对于这些问题,还是比较漠然,关注甚少,甚至有人会冷嘲热讽说“何必呢?就是太矫情了等等。”更可气的是鄙视他们,另眼相待。对此我真的深感心痛,却又无力改变。所以自此以后,我觉得我的人生似乎有了方向,我想学习心理学,想当一名心理老师或者心理咨询师。我也跟父母交谈过这个问题,他们劝我说这个专业工作不好找,在中国的社会认可度不高。 万一当不了老师,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也不好干。而且,在中国,没有什么人愿意把自己的心理问题说出来,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更何况心理咨询可能花不少多钱,没有几个人愿意。如果找别的工作也难找。这确实值得思考,可是我想了很久,还是觉得很想学习心理学。或许这过分浪漫天真,过于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