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8
浏览数
15024
大四喜
被老婆强拉到电影院看《找到你》,本来我是要拒绝的,看完后却情不自禁的鼓起了掌。电影教科书般转承启合的故事片外表下是一颗充满现实主义矛盾的内核:这是一篇讲述两个妈妈的故事,虽然剧情简单,人物也不多,但是剪辑行云流水,各种插叙倒叙惊艳无比,导演功力深厚故事叙述无比自然,没有一帧煽情过度,没有一个高大上角色,没有一处没用拖沓的镜头。更加可贵的是,在这个消费主义与物质化女性泛滥的电影市场里,《找》无疑是一股清流,两位女主角出色演绎无疑拔高了全片观感。姚晨全片神演绎,前段律师演的我不要太喜欢,完全就是我理想中职业女强人形象,和后段母亲形象形成剧烈反差,马伊琍就更厉害了!电影放完了我都没认出来!其他女角均可圈可点,我一个一个仔细写能写一天。一部好的剧情电影好就好在立意的深度,深度决定高度,大部分该类电影手高眼低站的高摔得很,很难得《找到你》能做到立意与艺术的平衡。今年已经看了三部优秀的国产电影《红海》《药王》《找到你》,希望这股劲头能一直进行下去。说说缺点,本片太过优秀,的就当我挑刺吧1.开头找孩子镜头太过抖动2第一次报警打钱略有突兀3早点店女老板选角太瘦好看了,形象有重叠4结尾处理不好,也是本片唯一扣分的地方,律师法院推倒自己的代理人不可思议,应该放在和自己老公离婚官司上说可能更好
外表绅士内在优雅
电影《找到你》看的时候太沉重了,从头沉重到尾,低沉拉长的BGM也几乎没有间断过,社会性题材总这么让人一言难尽,姚晨马伊琍的演技都很在线了,只是姚晨的角色让我想起了搜索中的角色,前后的变化如出一辙,搜索中姚晨的角色没有收尾,但这里相反,拍摄手法上个人觉得还是搜索胜出,找到你的亮点应该就是马伊琍了。影片对于女性(母亲)角色的突出远远超过男性(父亲)角色,这也就让双女主可以飙戏,不过姚晨和马伊琍两个人的对手戏太少了,最后一段也只是差强人意,不过分开看两个人的表演,还是很出色的,尤其是马伊琍,从形象和套路两个方面进行了突破。影片的配乐有点多了,有滥用配乐来煽情的嫌疑。剧本的话,还是中规中矩的,不断闪回式的表达为故事的推进做了很好的铺垫,节奏也不错。结尾有迎合审查的嫌疑,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应该更加魔幻,人性的恶也是一个无底洞。 如果母亲是一个职业的话,那这个职业的难度真的天下第一了,失去的太多付出的太多被苛求的太多而收获的又太少,这个社会对于女性太过于苛刻了,姚晨最后一段话点题。 .本以为深夜看电影会睡着,但是这部戏让我越看越清醒,冰箱那一段更是吓死人了,比恐怖片还恐怖!
从不畏惧
《找到你》中由马伊琍饰演的孙芳,是一名乡下妇女,来到大城市姚晨饰演的大律师家中做保姆工作。但是她又不是一个普通的保姆,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多重身份的冲击和矛盾,我们可以将她身上的身份一个个剥离开来分析。
第一个身份,她是一个家境悲苦且婚姻悲惨的胆小的不幸女人。她嫁给了一个暴力狂,也因此导致了她一生的不幸,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从这个婚姻开始的。她害怕毒打,更期待丈夫能够给自己一点点怜悯,所以她渴望得到一个孩子,通过孩子来感化丈夫,从而改善自己的生活困境。
第二个身份,她是一个中年丧女导致精神濒临崩溃的可怜母亲。她渴望的孩子没能阻止她命运的恶化,反而加剧了她的悲惨。孩子染病不治身亡,作为母亲来讲是最痛苦的事情。
第三个身份,她是一个偷拐雇主孩子,逃跑千万里外的嫌疑犯。一切不幸都不能成为犯罪的理由和借口,即使失去女儿也不能拆散他人幸福的家庭。所以孙芳的三个身份都是真实的,互相拉扯、矛盾,才是真实的完整的她。
谷底
《找到你》是近期上映的新电影,该剧讲述了两个女人因为孩子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由于前期宣传力度偏低,很多人直到电影上映才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
然而近乎完美的故事讲述,富有多层次的人物形象,使它获得了的豆瓣高评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电影中两个女主人公孙芳和李捷,其中由 “孙芳”是一个形象完善、层次丰富的人物,她更有着“保姆”、“母亲”、“婚姻失败的女人”、“复仇者”等多重身份。
一、孙芳是一个“保姆”。
这是影片中孙芳最显而易见的身份。在影片中,孙芳因为穷困潦倒,在人的介绍下,成为了姚晨饰演的女强人律师李捷家的保姆,因为李捷与孙芳两人孩子年龄相仿,孙芳初期对李捷的孩子关怀备至格外呵护。
二、孙芳是一个“母亲”。
孙芳不仅是一个“母亲”,还是一个身患绝症女儿的母亲。她为了给女儿治病,白天给人做保姆,晚上还要陪酒,和众多母亲一样,她的全部生命都奉献给了生病的女儿。
虽然随后还是无力保全女儿的生命,眼睁睁看着女儿失去生命,但她仍然是一位好母亲,更是一位合格的母亲。
近几日孙芳冰箱藏尸上了微博热搜,虽然热搜的内容是:李捷发现冰箱里孩子时高超的演技,但是仔细分析却是孙芳近乎扭曲的母爱。冰箱里的孩子不是李捷的孩子,而是孙芳因病而逝的孩子。
孙芳无法接受自己女儿死去的现实,把自己的孩子冰冻在冰箱里,想要用这样的方法保存女儿的生命。虽然孙芳的行为让人们无法接受,但是仍不可否认她是一个可怜的母亲。
三、孙芳是一个“婚姻失败的女人”。
这也是孙芳的另一可怜之处——嫁给了一个渣男。
在结婚的第一天,孙芳就因为反抗宾客的无礼行为而遭到丈夫的暴打,此后更是少不了经常的暴打。孙芳希望可以通过有一个孩子来缓解当下的现状,孩子却患上了绝症。
“婚姻失败”虽然不是电影里发生种种的直接原因,但失败的婚姻经历使得孙芳更加看重她的女儿,也更加重了女儿离世对她的打击。
不得不否认,孙芳是一个婚姻失败的可怜女人。
四、孙芳是一个“复仇者”。
孙芳表面上是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作为保姆认真负责,深受主人家的信赖。
但实则她是因为复仇才接近李捷的家庭。孙芳的女儿在医院里住院,被医院因床铺不足为由强行驱赶出了医院,从而眼睁睁的看着女儿死在怀里。
而顶替了女儿床位的便是李捷的女儿,再加以城市与农村女性的观念碰撞,孙芳决定抱走李捷的女儿。这一行为将她复仇者的形象彰显无疑。
虽然孙芳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的人,但说到底,是一个可怜的人。
婚姻失败,丧失幼女使她的心灵渐渐变得扭曲。马伊琍在塑造“孙芳”这一人物形象下足了功夫,动作、神态都与人物形象极为符合,不少人对影片评论说心疼马伊琍,但换句话说,马伊琍也成就了可怜人孙芳。
任由你催眠
《找到你》算是国庆档最好的电影,完成度最高,也最“有话可讲”。说这部电影的可切入的点很多,比如双女主的演技、国庆档唯一一部把目光放在女人身上的电影、展示了一个残酷的当代中国女性生存现状等。但我今天想说一个阶层问题。这里借用一下郝景芳在《北京折叠》里的观点,在她的那部小说里,阶层与阶层之间互不联系,这个不联系不仅体现在空间上,甚至体现在时间上。但现实社会里呢?1,阶层是互通的《找到你》里面的姚晨那个角色李捷是中产阶级精英女性,漂亮、聪明,想离婚就离婚,离婚还要自己据理力争地去挣孩子的抚养权——俨然一个现代知识女性的形象。她的保姆孙芳呢?结婚当天就被老公打,这就注定了她往后的婚姻是伴随着家暴而生的。而后她怀孕了,她甚至想,“孩子生下来就好了,就不会被打了,日子就好过了。”然后孩子生下来了,是一个需要大量金钱来维系生命的先天疾病患儿,她老公直接选择放弃。她想救女儿,就去当小姐,找混混要钱、借钱。这样两个人,本该是不会有什么交集的,可李捷需要保姆,孙芳能做保姆,这就把两个人给联系上了。所以现实里根本不可能完全“北京折叠”,阶层之间不互动很大原因在于经济地位的悬殊。但很多情况下它又是互动的。比如电影里李捷和孙芳的情况是通过雇佣关系互动,电影里李捷老公和孙芳是通过医患关系。这些关系都还是中产遇到底层。比如你今天去一个演唱会,就是上层、中产、底层都会聚集的场所,这种场合或场所又并不少。2,阶层之间互相不理解在阶层是不隔绝的情况下,阶层之间实际上又是互相不理解的。电影里有一幕,李捷和孙芳去海边玩,在车上孙芳疑惑李捷离婚的原因,问,“他打你吗?”李捷说,“那倒不至于。”接着孙芳问她那为什么要离婚?李捷并无正面回答。孙芳的眼里闪过一丝局促和黯淡。她有多卑微,对孙芳来讲,她对婚姻的理解是年纪到了就得结婚、身边的人结婚了自己就得结婚、男人只要不家暴就是好男人、就没必要离婚。她不可能理解李捷对爱情和婚姻的个人诉求,甚至爱情和婚姻对李捷来说不是必须的,是人生的调剂品。孙芳没有再继续追问,她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但她不是不知道雇佣关系之间分寸的人。二来,她对这种交谈无能为力,这是一种尴尬。这种情绪绝对不是一种艳羡,不是对比出来自己可怜,是她可能将这种情绪导向于李捷也挺可怜的。因为她眼里李捷也是一个婚姻不幸福的女人,并且是李捷自己把自己的婚姻给作没了。而对她来说,婚姻不幸福的女人怎么可能是完整的女人?这一刻在观者看来是疼痛的,但孙芳不是,她是麻木的。她的可悲,亦来自于她无法理解一个女人作为个体的存在,所以她理解不了李捷。同样地,李捷也不可能理解孙芳。电影出来时有一种声音说,是孙芳自己导致自己的悲剧。是不是这样?是。如果孙芳没有李捷的孩子在手,第一,李捷并不想要了解孙芳,第二,即使她知道了孙芳的整个故事,对她而言她也只会觉得孙芳活该,因为她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做这种选择,即使她也在那种处境。孙芳之悲,她使自己走到了那一步,只是因为经济地位吗?不是,是选择。她被责备,因为她每一步都在做错误的选择。但又是什么造成人与人之间选择的不同?有一个理论叫“知沟定理”。说的是人与人之间不仅有经济的差距,由着经济差又会造成信息差、思想差。所以,孙芳与李捷之间,更不可融合的是观念之差、思想之差。这里说她们二者互相不理解,其实又不算,孙芳没有理解李捷的能力,但李捷是有的,她只是没有理解孙芳的意愿。这也是阶层之差的一种体现,上层并不是没有对底层的共情能力,这种“何不食肉糜”的情绪,是一种傲慢和优越感的表现。3,阶层互害由于不理解,底层是很容易用极端的方法去报复的。电影里的孙芳带走李捷的女儿,只是因为在医院看到了李捷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而此时她面对的却是因为无力负担医药费,病重的女儿要被“送”出医院的情况。要不是孙芳尚有善心,或她从李捷女儿身上又找回了做妈妈的感觉,李捷女儿本来的归宿应该是会被卖掉,甚至更残忍。若真这么发展,李捷何其无辜?她错了什么?努力让自己更幸福什么时候变成一种原罪了吗?因为更幸福所以要被仇视?网友也是这么想的。不想去关注犯罪者的犯罪动机,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主流声音。电影里的李捷是无辜的。但现实里不得不说底层的生存空间是被压缩的。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底层用暴力伤人,但阶层是互害的,上层通过权力和资源和傲慢的态度对底层造成的伤害,比起暴力伤人更具隐蔽性,但不能说不更具伤害性。有一句话说的很浪漫,它说,“一个人的到来是声势浩大的,ta来到你的身边,是带着ta的过去而来”。犯罪者亦是。除了天生的反社会人格,一个人的犯罪一定跟其生存环境相关。而多数的暴力犯罪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便是,皆生活于底层,自己从未被尊重过。人和动物之间很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尊严。当一个人被生存环境剥夺掉了自尊,ta和动物之间的界限便开始模糊。而动物的本能是什么?杀戮、掠夺、达尔文法则。而网上对底层犯罪分子的“何不食肉糜”,多是一种强行优越。先说一下阶层的分类,分上、中、下三类在我们国内是不够具体的,我这里将它分为上层、中产、小康和底层。而网上绝大部分人其实最多在一个小康水平,这个群体和底层的交集是最大和最模糊的。二者的消费场所甚至都是一样的,这两个群体可以说无限重合。底层的暴力,最直接和最大的作用力就是在小康身上。所以你说你不去追究一个罪犯为何犯罪,从情感上你可以拒绝原谅,但你说你不想知道,你去抵触深挖的媒体,你就是蠢。一个金字塔,底部都腐烂了,上面怎么不摇摇欲坠?综上,现实世界哪有那么“北京折叠”,在社会问题面前,没有一个人能高高挂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