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哈佛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精编

我拼了命的
  • 回答数

    4

  • 浏览数

    4335

首页> 医学> 易哈佛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精编

4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细数过往

已采纳

方剂学▪方剂与治法:①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即是法”。②常用治法: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方剂的基本结构: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①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②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佐药——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制约君臣之毒)、反佐药(相反相成)。使药——引经药(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饮——外寒里饮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和营养血。▪麻杏石甘汤——辛凉疏表,清肺平喘——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辛凉重剂)。▪大陷胸汤——泻热逐水——水热互结之结胸证。▪麻子仁丸——润肠泄热,行气通便——脾约证。方中虽用小承气汤泄热通便,但大黄、厚朴用量从轻,更取质润多脂之麻子仁、杏仁、芍药、白蜜等,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二则甘润可减缓小承气攻下之力。▪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伤寒少阳证;妇人中风,热入血室证;黄疸、疟疾,以及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枣草▪痛泻药方——补脾柔肝,祛湿止泻——脾虚肝旺之痛泻。▪小建中汤——温中补虚,和里缓急——中焦虚寒,肝脾失调,阴阳不和证。本方为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桂枝∶芍药=1∶2。君药是饴糖。▪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血虚寒厥证。方以桂枝汤去生姜,倍大枣,加当归、通草、细辛组成。

174评论

再几程

补气法,是治疗气虚证的方法。因脾为中气,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司呼吸。故气虚之证,主乎脾肺。脾肺气虚可见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语言低微,动则气促汗出等证。补气之法亦着重脾肺。本法以甘温益气药物如人参、黄芪、白术、炙草等为主,组成补气剂。在药物的配伍上,因脾喜燥而恶湿,故补气药常佐以渗湿之品,如茯苓、苡仁等,代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对于气虚严重,中气下陷,出现久利脱肛或内脏脱垂者,又应当配伍升阳举陷药,如升麻、柴胡等,代表方剂为补中益气汤。   1.四君子汤(《和剂局方》)  [组成]人参9克 白术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3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甘温补气,健脾益胃。  [主治]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少便搪,面色萎黄,言语轻微,四肢无力,脉细软等。  [方义]本方是对脾弱气虚而设。有甘温补气,健脾益胃之功。为补气健脾之基础方剂。脾胃为化生气血之源,故为后天之本。脾胃有升清降浊功能,胃气和降则脘腹冲和而善纳谷,脾气升动则精气游溢而主腐熟,胃纳脾化,吸取精华,化生气血,滋养周身,因而不病。然而脾胃应五行而属土,土性主湿,病则湿邪偏盛,升降失常。胃气虚则食少,脾气虚则便溏,由于脾胃虚弱势必导致中气不足。在治疗的方法上,应当以补中健脾为法,人参味甘性温,归经脾胃,甘温益气,为补中益气要药,故用作本方之主药。脾虚则生湿,白术具有燥湿健脾之功;茯苓具有渗湿健脾之效,苓、术合用可渗燥中湿,辅助人参补气健脾,其中茯苓渗利又可佐参、术补而不腻。甘草蜜炙性温味甘,既能助本方补中健脾,又能在方中调和诸药,四味药物合用,共成甘温益气,祛湿补中健脾之剂。故本方适用于由脾胃气虚所致的食少便溏,少气无力等证。  [临床运用](1)四君子汤系由参,术、苓、草所组成,四味药物味甘而性温,味甘补脾,性温益气,甘温平和,不偏寒热,平于理中汤(丸),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强胃之功。凡由脾胃气虚引起的营养不良,浮肿,慢性肠炎,或出血性疾病,以及产后气血虚弱等,都可用本方作基础加减治疗。  (2)本方加陈皮,名异功散,比四君子汤又多了和胃之功。可用于脾胃气虚,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脘腹胀闷者,对于小儿消化不良,亦为常用方剂(《小儿药证直决》)。  (3)本方加陈皮、半夏、生姜、大枣,名六君子汤,主治四君子汤证又兼胸膈不利、呕吐吞酸等证。临床上也常用于脾胃虚弱而挟有痰湿的患者;亦治慢性支气管炎的间歇期等(《医学正传》)。  (4)本方加木香、砂仁、陈皮、半夏,名香砂六君子汤,主治脾胃不和,寒湿滞于中焦,胸中痞闷,腹部胀满。呕吐腹泄,不思饮食,肠鸣腹痛,喜按喜暖,舌苔白腻者。目前也常用于治疗溃疡病、慢性泄泻、胃肠机能紊乱等证(《名医方论》)。  (5)对于久病气虚体弱所致之低热证,可用本方加桂枝、附子治疗。  (6)本方加泽泻,牡蛎、桂枝,可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妇女白带证。  (7)本方加薏苡仁、泽泻、桂枝,用于脾虚性浮肿病有较好的疗效。  (8)本方加黄芪,阿胶、牡蛎,用于脾虚失统所致的功能性子宫出血证疗效显著。  [方歌]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茯苓甘草比,益以陈夏名六君,祛痰补气阳虚饵。  [附方]参苓白术散(《和剂局方》):即本方加扁豆、山菇、莲子肉,桔梗、薏苡仁、砂仁。具有补中和胃止泄作用。主治脾胃虚弱,泄泻或吐泻并作,饮食不消,形体虚羸或四肢无力,胸脘不宽,脉虚而缓。  2.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组成]黄芪15克 人参克 当归3克 白术3克 柴胡克 升麻克 陈皮克 炙甘草克[用法]水煎服。  [功用]健脾益胃,升阳补气。  [主治] (1)气虚发热,身热自汗,渴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懒言,脉虽洪大,按之虚软;(2)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疟久痢及一切清阳下陷证。  [方义]所谓“补中益气”,即是主治中焦脾胃之衰弱证。因为脾胃有升清降浊之作用,“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中虚则脾不升清反而下陷,胃不降浊反而上逆,脾陷可影响肝不升达;胃逆则影响胆火不降。肝脾下陷故清气不能上达,胆胃上逆故浊气不能下降。浊壅于上化火而发为少阳之寒热,清陷于下化寒而发为虚证之脱垂下利。脾胃为生化气血之源,应五行而属土,土为四象之母,实生四象。肝属木主藏血,性喜条达,既赖水生又靠土墙,升发条达而木气畅遂,故木静而风恬。中虚则血无生源,肝失土培及血养,条达畅遂失政,故木郁而致发热。总之,寒热或发热,脱垂或下利,皆因中气不足为病,治直补中健脾、升阳益气为法。故方用参、芪、术、草归经脾胃,味甘性温,可补中益气为本方主药;配伍当归、柴胡、升麻疏肝胆除寒热以助升达为辅助;加入陈皮和胃气协助降浊;其中甘草蜜炙者,除了帮助补中益气外,另外可甘缓调和诸药,共组成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甘温除热之剂,凡由中虚导致发热者,用之均可获效。  [临床运用](1)补中益气汤系甘温除热的方剂,凡属劳倦内伤之气虚发热者,用之大都有效。所谓内伤即中气虚,中者即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生化气血之源,中气壮则气血足;中气衰则脾失运,气血乏源则诸病丛生,故内伤劳倦杂证之治,首为补中益气之法。本方也可用于无名热,属于气虚者,或慢性病体弱气虚所致的长期低热等证,也有较好的疗效。应用时亦可加入桂枝、白芍等。  (2)本方用于治疗内脏各种下垂病,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等,加入枳壳效果更好。  (3)本方具有补中益气的强壮作用,因此对于视力疲劳,重证肌无力等亦可应用。  (4)据报道,本方加茯苓,采用蒸馏,制成含量为1:1的注射液,每日肌注2毫升,对于慢性感染、慢性盆腔炎、脑神经衰弱、慢性肝炎等,均有一定的疗效。  (5)本方用于治疗久泄不愈,可去当归加苍术;兼阴寒者加附子;久利滑脱者加诃子、罂粟壳等。  (6)久疟不愈者,可用本方加常山、鳖甲等。  (7)本方可用于治疗乳糜尿属于脾虚者,根据不同兼证灵活加减,如阳虚者可加附子,肉桂;湿热者可加黄柏。  (8)本方对妇女崩漏、习惯性流产、气虚癃闭、产后尿潴留等,均有疗效。  (9)表虚自汗证、虚人感冒、慢性疮疡久不收口、麻疹气虚不能外透等,均可选用本方治疗。  [方歌]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发热效,清陷阳虚外感珍。

159评论

心易寒

疼痛

一、头痛

头痛通常是指头颅内、外各种性质的疼痛。

头痛的特点

(1)头痛发生的缓急:急起的头痛,特别是第一次发生的剧烈头痛,原因常为器质性,可见于急性感染、急性中毒、中暑、三叉神经痛、急性青光眼、急性脑血管疾病、牙原性头痛等。急性头痛伴有意识障碍与呕吐者,青壮年应注意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人多注意脑出血。慢性头痛进行性加剧并伴有颅内压增高症状者,常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不伴颅内高压症的慢性头痛,以肌收缩性头痛与鼻原性头痛为多见。慢性复发性头痛是偏头痛的特征之一。

(2)头痛的部位:颅内或全身急性感染所致的.头痛多为全头痛,呈弥散性,较少放射,随感染的缓解而好转。伴颈部剧烈疼痛和脑膜刺激征见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侧性头痛见于偏头痛、丛集性头痛与脑神经痛。颅外病变(眼、鼻、耳、牙原性头痛)为浅在性头痛,位于刺激点或受累神经分布的区域内。颅内病变如脑炎、脑膜炎、脑脓肿、脑肿瘤等引起的头痛常较弥散与深在,其部位不一定与病变部位相符合,但疼痛多向病灶侧的外面放射。

(3)头痛的性质:血管性头痛多为胀痛、搏动性痛。脑神经痛多为电击样、烧灼样或刺痛性质。肌收缩性头痛多为重压感、紧箍感。颅内高压性头痛多属深在性,呈胀痛、钻痛、牵拉痛、转动性痛等。神经官能性头痛性质不一、部位不定,或弥漫全头部。

(4)头痛的程度:头痛的程度和病情轻重之间通常无平行的关系,而可能与患者对痛觉的敏感性有关。一般以三叉神经痛、偏头痛、脑膜刺激所致的头痛最为剧烈。有时神经官能性头痛也可相当剧烈。眼原性、鼻原性、牙原性头痛多为中度。脑肿瘤的头痛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可能为轻度或中度。

(5)头痛发生时间与规律:颅内占位性病变所致头痛常在晨间加剧,与睡眠后颅内压相对增高有关。高血压性头痛也常于晨间较剧,其后逐渐减轻。由于睡眠中鼻窦内脓液积蓄,副鼻窦炎可出现有规律的晨间头痛。丛集性头痛往往于夜间发作。眼原性头痛在长时间阅读后发生。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持续数秒至1~2min,骤发骤止。偏头痛的特点是头痛呈周期性反复发作,多于上午发生,持续数小时至1~2日。脑肿瘤所致头痛通常为慢性进行性,早期可有或长或短的缓解期。脑外伤性头痛有明显的发病日期。神经官能性头痛以病程长、明显的波动性与易变性为特点。

(6)激发、加重或缓解头痛的因素:对提示诊断常有帮助。如摇头、咳嗽、打喷嚏、用力排便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动作,常使脑肿瘤与脑膜炎的头痛加剧。神经官能性头痛因精神紧张、焦虑、失眠等诱发或加重。丛集性头痛因取直立位而减轻;腰椎穿刺后的头痛则因直立位而加重。颈肌急性炎症时的头痛因颈部运动而加重;而与职业有关的颈肌过度紧张所致头痛则在颈部活动后减轻。组胺试验可诱发丛集性头痛;而麦角胺可使偏头痛缓解。

头痛的伴随症状

(1)伴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与头痛同时出现者,常为急性感染、中暑等;急性头痛后出现体温升高,可见于脑出血、某些急性中毒、颅脑外伤等。

(2)伴剧烈呕吐:常见于颅内高压症,如脑膜炎、脑炎、脑瘤等;偏头痛在呕吐后头痛明显减轻。

(3)伴剧烈眩晕:见于小脑肿瘤、小脑脑桥角肿瘤、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基底型偏头痛等。

(4)伴神经精神症状:急性头痛可见于颅内急性感染、蛛网膜下腔出血、一氧化碳中毒等;慢性进行性头痛须注意脑肿瘤。慢性进行性头痛如突然加剧,神志逐渐模糊,提示有发生脑疝的危险。

(5)伴视力障碍:多为眼原性(如青光眼)和某些脑肿瘤。短暂的视力减退可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发作或偏头痛发作开始之时,偏头痛发作开始时可有闪光、暗点、偏盲等先兆。

(6)伴癫痫发作:可见于脑血管畸形、脑寄生虫囊肿、脑肿瘤等。

(7)伴神经官能症症状:见于神经官能性头痛。

二、胸痛

胸痛主要由于胸部(包括胸壁)疾病所引起,有时腹腔疾病也可引起胸痛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的疼痛常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或剑突下。

三、腹痛

腹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症状之一。系由腹部或腹外器官疾病所引起,可为急性或慢性。

腹痛的部位: 腹痛的部位常为病变的部位。如胃痛位于中上腹部;肝胆疾患疼痛位于右上腹;阑尾炎疼痛常位于McBurney点;小肠绞痛位于脐周;急性盆腔炎症、结肠绞痛常位于下腹部;膀胱痛位于耻骨上部。但某些疾病如早期急性阑尾炎、肺炎球菌肺炎、心肌梗死等则不尽然。也有疼痛可为广泛性与不定位性,如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转移癌、腹膜粘连、血卟啉病、结缔组织病所致的腹痛。

腹痛的性质与程度: 消化性溃疡常呈周期性、节律性中上腹刺痛或灼痛,如突然呈剧烈的刀割样、烧灼样持续性疼痛,可能系并发急性穿孔;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也相当剧烈,病人常呻吟不已、辗转不安;剑突下钻顶样痛是胆道蛔虫梗阻的特征;持续性广泛性剧烈腹痛见于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脊髓痨胃肠危象表现为电击样剧烈绞痛;肝癌疼痛多呈进行性加剧;肠寄生虫病多呈发作性隐痛或绞痛;结肠病变常呈阵发性痉挛性痛,排便后常缓解;直肠病变常伴里急后重;慢性肝炎因包膜牵张常表现为肝区胀痛;幽门梗阻时上腹痛于呕吐后减轻或缓解。

发热

概念:若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则称为发热。

发热的临床分度:

低热: ℃;

中等度热: ℃;

高热: ℃;

超高热: 41℃以上。

超高热: 4l℃以上。

超高热: 4l℃以上。

发热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体温上升期:临床表现为畏寒或寒战、皮肤苍白并干燥无汗、疲乏不适、肌肉痛等症状

2 高热持续期:临床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心率加快,可有出汗

3.体温下降期。

热型:

(1)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左右,达数日或数周,24h波动范围不超过1℃。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的发热极期。

(2)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h内体温差达2℃以上,最低时一般仍高于正常水平(如最低时低于正常水平则称为消耗热)。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疾患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波动幅度可达数度,无热期[间歇期)持续1日乃至数日,反复发作。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5)回归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持续数日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日,即有规律地交替一次。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周期热等。

(6)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39℃或以上,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再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鲁斯菌病。

129评论

握住我的手握住我的心

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  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  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  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出自《金匮要略》。——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  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哮: 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 ;突然、反复发作喘: 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  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  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肺气上逆。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  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肺气上逆。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肺高则上气肩息”——《灵枢》。‘上气’指喘证症状。  23、“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出自《景岳全书》。  24、“在肺为实,在肾为虚。”——指喘证病机。出自《临证指南医案》(清·叶天士)  25、“喘由外感者治肺,由内伤者治肾。”——喘证治疗原则。出自《类证治裁》(清·林佩琴)  26、‘肺痈’——始见于《金匮要略》。  27、治疗肺痈的代表方剂——苇茎汤?《备急千金要方》(唐?孙思邈)。提出‘活血消痈’之说。  28、‘肺痨’归纳于传染病范畴——始见于《普济本事方》(宋?许叔微)。提出‘肺虫’说。——“肺虫居肺叶之内,蚀人肺体”。  29、肺痨的治疗原则——滋阴降火。始于元·朱丹溪。  30、我国现存首部肺痨专著——《十药神书》(葛可久)  31、‘杀虫’与‘补虚’的治疗肺痨原则——始见于《医学正传》。  32、肺痨与虚劳的鉴别要点——肺痨病位在肺,阴虚为主。虚劳病位在五脏,阴阳俱虚,肾虚为要。  33、‘肺胀’——始见于《灵枢·胀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34、痰瘀互结,阻碍肺气——肺胀的病机,始见于《丹溪心法》。35、肺胀——本虚标实;多与肺、心、脾、肾有关。36、‘心悸’——始见于《伤寒杂病论》。37、心悸与怔忡的鉴别:惊悸:症状轻;有诱因;多实;自行缓解;病位浅;功能性。泻实:镇惊安神。怔忡:症状重;无诱因;多虚;持续发作;病位深;器质性。补虚:扶正安神。38、“邪在心,则病心痛”——见于《灵枢?五邪》——指胸痹。39、“真心痛,手足青至节”——见于《灵枢?厥病》。40、提出胸痹分虚、实的分证治疗——《玉机微义?心痛》。  41、‘胸痹’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提出‘本虚标实’学说。  42、胸痹——病位在心,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43、治疗胸痹的原则——先标后本;先去邪后扶正。44、不寐——《内经》称为‘不得卧’、‘目不瞑’。45、‘胃不和则卧不安’——出自《素问?逆调论》。46、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五大病机“一曰气虚,一曰阴虚,一曰痰滞,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47、不寐的病机:实证:心火旺盛。——肝郁化火;痰热扰心;心火旺盛。虚症:阴虚火旺或气血不足。——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48、‘癫狂’——出自《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有‘诸躁狂越,皆属于火’。49、区分‘癫’与‘狂’——《难经?二十难》“重阴者癫”、“重阳者狂”。50、提出癫狂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癫狂》。  51、提出癫狂‘瘀血学说’——“气血凝滞脑气”《医林改错》清?王清任。  52、‘癫’与‘狂’的区别:  癫:痰气郁结,蒙蔽心窍。心脾气血两虚。狂:痰火上扰,心神不安。心肾失调。53、痫病始见于《内经》,别称‘胎病’、‘癫疾’。指出具有先天因素。  54、提出痫与‘痰’有密切关系的`是《丹溪心法?痫》。  55、痴呆的基本病机——髓海不充。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56、厥证在《内经》《伤寒论》中分为:暴厥;寒厥。  57、《诸病源候论》提出‘尸厥’一词,指出病机——‘阴阳离居,营卫不通,真气厥乱,客邪乘之’。  58、近代临床对于厥证的治则——辨虚、实为主,源于《景岳全书》。  59、胃痛始见于《内经》,强调了胃痛与‘肝’、‘脾’的有关。  60、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区分——始见于《兰室秘藏》。  61、胃痛与真心痛鉴别特点:  胃痛:胃脘胀痛;时间长;伴消化道症状;硝甘无效; 心电图正常。  心痛:胸部闷痛;时间短;伴胸闷放射痛;硝甘可缓解;心电图异常。  62、‘痞满’始见于《内经》,见通假‘否塞’。《伤寒论》中指出“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63、‘呕吐’病名始见于《内经》“诸呕吐酸皆属于热。”  64、‘噎嗝’病名始见于《景岳全书》。  65、噎嗝病机——责于痰、气、瘀、虚,与肝、脾、肾关系密切。66、‘呃逆’病名始见于《格致余论》元·朱丹溪。“呃,病气逆也,”67、呃逆,《内经》谓之‘哕’(古音yue)68、《金匮要略》将呃逆分为三种——实证;寒证;虚热证。69、‘腹痛’始见于《内经》。70、“痛随利减,当通其经络,则疼痛去也。”——李东垣。提出三阴经辨证腹痛。  71、‘泄泻’始见于《内经》。  72、《难经?第五十七难》提出五种泄泻——“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肠泄,有小肠泄,有大瘕泄”。  73、《医宗必读》治泄九法——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74、泄泻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75、痢疾始见于《内经》。《难经》称为‘大瘕泄’。《伤寒论》将痢疾与泄泻统称为‘下利’。76、痢疾病名始见于《肘后备急方》‘痢’。  77、《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痢疾具有传染性、流行性。——“时疫作痢,一方一家,上下相染相似。”提出‘通因通用’原则。  78、痢疾三大特征——腹痛泄泻;里急后重;赤白脓血。  79、便秘始见于《伤寒论》。提出‘阳结’、‘阴结’学说。  80、《圣济总录》首先提出‘寒’‘热’‘虚’‘实’辨证分类,沿用至今。  81、胁痛见于《内经》,《灵枢?五邪篇》“胁在肝,则两胁中痛。”  82、胁痛的病机特点——肝气郁结,络脉失养。  83、胁痛特点:肝郁气滞——胀痛。肝胆湿热——口苦恶心。肝血瘀滞——刺痛。肝阴不足——隐痛。  84、‘黄疸’病名始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  85、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茵陈蒿汤’——出自《金匮要略》。 总体治则:祛湿、利小便。  86、记载‘急黄’、‘阴黄’证的是《诸病源候论》和《圣济总录》。  87、‘茵陈术附汤’——出自《医学心悟》(程钟龄)。  88、《沈氏尊生书》提出‘瘟黄’概念,“天行疫疠,以至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  89、‘积聚’始见于《内经》。  90、首先区别‘积’与‘聚’的是《难经?第五十五难》“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积属有形,聚属无形。  91、‘鼓胀’病名始见于《内经》。  92、《金匮要略》指出有‘肝水’、‘脾水’、‘肾水’。  93、《医学入门》首先提出控制食盐摄入——“治胀必补中行湿,兼以消积,更断盐酱。”  94、《医门法律》指出“凡有症瘕、积块、痞块,即是胀病之根。”  95、鼓胀的病位:早期在肝脾,后期及肾。  96、头痛经脉分布:太阳(前);少阳(两侧);阳明;太阴(后);少阴;厥阴(颠顶)。  97、关于‘头痛’的特殊名称:真头痛(脑出血);暑温头痛(流行性脑炎);春温(乙型脑炎)。98、‘头痛’病名始见于《内经》。《素问?风论》中谓之‘首风’、‘脑风’。  99、眩晕的五大病因——风、火、痰、瘀、虚。  100、眩晕始见于《内经》,谓之‘眩冒’。

17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