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3791
乡村大代表TT镇上一枝花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经络系统与针灸治疗简介
经络系统是经络学术语,经络学是在世界医学中,唯一由中国发明的独特学说,它在防病治病方式上,不是依靠药物,而是以调理经络之气来起到作用。经络学认为人体脏腑之气由经络输注,可在体表寻找到相应的部位,这些部位不是孤立于体表的点,而是与内部的脏腑器官之气相通,外部多当肢节、筋肉或骨骼之间的凹陷处,因其功能上内外之气互相输通,位置上又以孔隙为主,所以称为“腧穴”。腧穴与腧穴之间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构成的与内部的脏腑器官之气相通的,有规律地连贯形成的网络结构。
简介:
中医将经络的生理功能统称为【经气】,其主要表现在联系,滋养,调节活动各方面。经络沿身体特定路线循行,联系内外组织。病理上,病邪可沿经络传变,侵袭身体各部,又或者体内脏腑病变通过经络反应在体表。医生可依症候来分析辨别脏腑经络受病的深浅。治疗上,通过刺灸体表腧穴,疏通经气,调节脏腑气血功能,改善失衡状态,达到防治目的。针灸学内容如辨证归经、循经取穴、针刺补泻等,都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
经络学说是针灸处方的基础,熟悉经络循行和交接规律等,对辨经络、选穴定方非常重要。中医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以及无数的孙络和浮络等组成。其中十二经脉是主干;十二别经是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的内行支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脉在四肢及躯干的外行支脉;奇经八脉具有特殊分布和作用;十二经筋支配筋肉骨骼;体外皮肤按十二经脉分布而有十二皮部。经络系统对中医学的重要性就像解剖学、生理学对于现代医学的重要性。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又称十二正经,左右对称地分布于身体两侧,是经络系统主干,气血运行的主要通路,与脏腑直接联系。十二经脉循一定方向行走,或上行,或下行,并且相互连接以构成一个川流不息,如环无端的气血流注体系。除了两经首尾直接相连外,它们还通过脉络分支更全面地连接。十二经脉有手经、足经、阴经、阳经之分。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走向可总结为:【手之叁阴胸内手;手之叁阳手走头;足之叁阳头走足;足之叁阴足内胸】。每条经都经过手或足,有一定的起止点,同时又循行到身体的脏腑及某部位。根据四肢内外、阴阳的`对应,表现特定的组合:
表里配合:四肢内外两侧的相对经络互为表里,在四肢末端相连接。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如此共可分作六组:手足太阴配阳明;手足厥阴配少阳;手足少阴配太阳。这种表里关系加强了脏腑经络之间的联系。针灸施术时,据此而有表里经取穴法。
同名配合:同名经在心胸部或头面部相连接,使手足产生直接的联系。针灸施术时,选用同名经的腧穴来治疗本经疾病,可获满意疗效。
属络配合:十二经脉中,每一条经脉必和一个脏腑相统属,又必和另一个脏腑相联络。这种【属】一个脏腑而【络】一个脏腑的关系,必须阴经与阳经配合,阴经属脏、阳经属腑。因此每一个经脉的属络,也可说明一脏一腑的紧密联接。
经络是什么,存在于人体何处?经络有哪些作用,是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的?这些问题既是中外科学家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老百姓非常想了解的奥秘。至今,尽管有关经络的研究已取得相当的成果,有了很大的进展,但无论是实验研究,还是假说论证,就其总体来说,仍处于百家争鸣的科学数据和理论学说的形成、积累阶段。因此,有关经络的科学结论还需要长期的、艰苦的探索与研究。
淋漓尽致的爱
毫针刺法是我们执业医师考试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实践技能的考试中,几乎是属于常 考题范围,这次我们来学习一下毫针刺法,毫针刺法的内容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进针手法、针刺深度以及行针手法。第一是进针手法:包括单手进针和双手进针,双手进针又分为指切进针、夹持进针、提捏进针、舒张进针。一般将持针的手称为“刺手”,辅助针刺的手称为“押手”。进针方法包括单手进针、双手进针、管针进针等方法。临床常用的双手进针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指切进针法又称爪切进针法,用押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边,刺手持针,紧靠手指甲面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夹持进针发或称骈指进针法,即用押手拇、食二指持捏无菌干棉球,夹住针身下端,将针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肤表面位置,刺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腧穴。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舒张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向两侧撑开,使皮肤绷紧,刺手持针,使针从押手拇、食二指的中间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提捏进针法用押手拇、食二指将欲针刺腧穴部位的皮肤提起,刺手持针,从捏起皮肤的上端将针刺入。本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行,如印堂穴。第二是针刺深度、角度:首先是角度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分为直刺、斜刺、平刺。直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刺入。适用于人体大部分腧穴;斜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刺入。适用于皮剥肉少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又称横刺、沿皮刺。平刺是针身与皮肤表面呈l5°或以更小的角度刺入。适用于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如头部穴位。其次是深度,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部位绝对针刺深度。年龄:年老体弱,气血衰退,小儿娇嫩,稚阴稚阳,均不宜深刺。中青年身强体壮者,可适当深刺。体质:对形瘦体弱者,宜相应浅刺;形盛体强者,宜深刺。病情:阳证、新病宜浅刺;阴证、久病宜深刺。部位:头面、胸腹及皮薄肉少处的腧穴宜浅刺;四肢、臀、腹及肌肉丰满处的腧穴可深刺。另外,不同季节对针刺深浅的要求也不同,一般原则是春夏宜浅、秋冬宜深。针刺的角度和深度相互关联,一般来说,深刺多用直刺,浅刺多用斜刺、平刺。三是行针手法: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首先是基本手法:提插法:即将针刺入脆穴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的操作手法。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谓之插,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谓之提,如此反复地上下呈纵向运动的行针手法,即为提插法。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穴位和针刺目的等灵活掌握。操作时,指力要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一般以3~5分为宜,频率不宜过快,每分钟60次左右,保持针身垂直,不改变针刺角度、方向。一般认为行针时提插的幅度大,量就大;反之,提插的幅度小,频率慢,刺激量就小;捻转法:即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向前向后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需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操作时,指力要均匀,角度要适当,一般应掌握在180°~360°左右,不能单向捻针,否则针身易被肌纤维等缠绕,引起局部疼痛和导致滞针而使出针困难;频率快慢要一致;用力要均匀,勿时轻时重。一般认为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其刺激量就大;反之,刺激量就小。其次是辅助手法:循法:循法是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地循按。本法可推动气血,激发经气,有催气、行气作用。弹法:针刺后在留针过程中,以手指弹动针尾或针柄,使针体震摇,以加强针感,助气运行。本法有催气、行气的作用。刮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本法在针刺不得气时用之可激发经气,如已得气者可以加强针刺感应的传导和扩散。摇法: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以加强得气的感应;二是卧倒针身而摇,使经气向一定方向传导。飞法:针后不得气者,用刺手拇、食指执持针柄,细细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气、行气,并使针刺感应增强。宜在肌肉丰厚处施术。震颤法: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本法可促使针下得气,增强针刺感应。这些就是毫针刺法的核心内容,在实践技能考试中会考到各个手法,所以需要大家不仅知道理论知识,还要进行实际操作,勤加练习。
不该回忆到从前
1.重点科目,重点复习重点科目重点复习有利于提高医师资格考试的整体分数,在提高阶段复习期间,希望大家能够重点复习占分数比例较高的科目如: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诊断学基础。这三门课程在执业医师考试中所占分数比例最高,需要大家用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必须把这三门课程吃透。其他的科目如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等所占分数比例差不多,在复习这些科目时用时比重点科目少一些即可,但也不能不复习。2.题海战术,举一反三综合训练此时到了提高阶段,题海战术是我们的重点一步,在此时我们需要全面的做题,覆盖的知识点要全,同时也要做网校相应的随机练习题,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抓要点,抠细节,重审题,这样的三步在我们做题中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正确率的保证,此时我们需要另外一个本,即错题本,在我们做错题的时候,要进行标记,同时记录在我们的错题本中,过一段时间之后再进行翻阅,查漏补缺。3.及时复习,不断快速循环记忆通过前一阶段性的学习,我们对知识整体有了大概的印象,并掌握了不少的内容,而知识的消化吸收是一个过程,我们在记忆知识后,便立即开始了对知识的遗忘,所以需要及时复习巩固,每天都需要抽时间(如睡前)回忆学过的内容,我们可以戏称“过电影”,认真回想之前学过的知识,检测它们能否浮现在眼前。如果没有记住,第二天再看一下,这样有助于针对自己确实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强化学习。
优质医学问答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