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4
浏览数
18704
得了恐高症的鸟
一、胰腺损伤的急诊处理胰腺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腹腔内出血、急性胰腺源性腹膜炎,继而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因而必须立即抗休克、积极扩充血容量,并适量输入白蛋白以减少渗出。在积极抗休克下不论血压稳定与否,不应等待,应立即手术。若伤情重笃出血量大,应边抗休克边进行手术,不可等待血压回升再手术。(一)胰腺损伤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在治疗过程中常易忽视下列原则,从而导致治疗失败。胰腺损伤伴周围大血管伤,伤情凶险。剖腹后应先速迅探查这些损伤的大血管,予以相应处理。出血的胰腺组织不能钳夹止血,亦不可缝扎(特别是深部缝扎),以免损伤大的胰管。正确估计损伤的程度、范围、有无胰管断裂。合理切除损伤的部位,减少对内、外分泌功能的影响。防止胰液外溢的胰酶被激活。正确地应用内、外引流。防止并发症,如胰瘘、胰腺囊肿形成。胰腺深在,为横行的长条状,自十二指肠直达脾门,故手术切口不当将给手术探查带来极大不便,有时因暴露不良,而遗漏损伤部位。胰腺手术切口甚多,若系探查,则以上腹正中切口为宜。诊断明确者,则可选用胰腺投影切口,或上腹部孤形切口,可将胰腺的头、体、尾完全显露,显然这两种切口显露良好,但腹壁破坏大,手术时间长。因而在急诊情况下作一个正中切口,亦可完成对整个胰腺探查要求。(二)不同类型胰腺创伤的急诊处理:胰腺挫伤可分为包膜完整与包膜破坏两种。前者是单纯的胰腺损伤,所谓“创伤性胰腺炎”多为此种损伤。对包膜破裂的胰腺挫伤,可采用卷烟引流加双套管引流,若引流管无胰液渗出,几日后即可拔管,即使仅有少量的胰液流出亦不应拔管。为了减少胆汁逆流至胰管内,亦可加胆管造瘘。对包膜完整的胰腺损伤,不予以引流是不妥的,因小的包膜破裂,即使是经过细致的探查也可遗漏,特别是胰腺背面的包膜破裂更易遗漏。胰腺断裂胰尾部断裂多无争议,将远端切除,近端残面缝合即可。胰颈、体部断裂若行胰管吻合是不妥的,因胰管的吻合不易正确,常易发生胰瘘、狭窄等并发症,故应采取远端的胰腺切除。这样不仅可减少胰瘘发生,亦不会因切除远段的胰腺而发生内分泌不足,又因不做肠道吻合,从而避免了带入胰酶激活素而导致胰腺炎。虽然胰岛的数量(密度)胰尾多于胰头、胰体部,但切除80~90%的胰腺,一般不会发生胰腺内分泌机能不全。若切除范围再增加(至肠系膜动脉右侧),则将发生胰腺机能不全。当切除胰组织过多时,术后应给适当的胰岛素,以防因剩余的少量胰腺细胞(胰岛)大量分泌胰岛素而致变性。胰腺部分切除后,残留胰腺有无再生能力,结论与肝脏不同,其自发性再生能力有限。Parekh报告一组大白鼠试验的结果,用一种人工合成的胰蛋白酶抑制剂(FOY-305),它能通过增加内源性缩胆囊素(CCK)的释放机制,刺激大白鼠正常胰腺生长。实验结果表明胰腺切除后(66%远端切除),经管饲FOY-305刺激,胰腺可出现明显的再生能力,其再生过程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先肥大后增生。胰腺团块的增生程度仅在处理后27天,即超过正常未切除的胰腺团块。此结果虽为研究阶段,但它对胰腺次全切除后,急性坏死胰腺炎后的胰腺功能不全的治疗,提出了一个新领域的启示。胰头部损伤胰头部损伤处理困难,仅行引流则将失败,若将断裂的尾侧段切除,将发生胰腺功能不全,故这两种处理方式均为不妥。其正确的处理原则是:①仅系挫裂伤,可将该处与空肠吻合;②已断裂,应将十二指肠侧断裂闭合,远段胰腺残面与空肠吻合,以保留胰腺功能,亦可用一段空肠插入胰腺两断端之间,行双断端空肠吻合,保留胰腺功能;③损伤距十二指肠甚近,或并有十二指肠破裂,应连用十二指肠一并切除,远端胰腺断面与空肠吻合。胰头合并伤胰头损伤合并十二指肠破裂较为常见,亦可合并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血管伤。合并大血管伤者往往立即死亡。胰头合并十二指肠伤的死亡率甚高。胰头挫伤及十二指肠破裂,可采用胃窦部分切除、端侧胃空肠吻合、十二指导肠造瘘、十二指肠破裂处缝合、迷走神经切断、胆总管造瘘,即将十二指肠“憩室化”(图1),并加以乳胶管引流及双套管引流。为防止返流,胃空肠吻合距损伤的十二指肠处不得少于60cm。但亦有人持不同看法,认为只将损伤处修补,并用空肠造瘘及深静脉高价营养(全胃肠道外营养TPN)即可。胰头损伤常合并胆道损伤,尤其是紧靠十二指肠处的胰管损伤者,要做术中胆道造影,以了解胆总管的情况。对胆总管十二指肠交接处尤需仔细检查,以免遗漏。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是破坏性较大的手术,不可轻易使用,一般应在下列情况下方可施行:①胰头严重损伤或胰管断裂,不可能与肠道吻合者;②十二指肠严重挫裂伤、边缘不整齐,或破裂较长,或已波及乏特壶腹而难以修复者;③胰头损伤合并门静脉破裂者;④胰腺从十二指肠撕脱者。关于胰头部挫裂伤行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残留胰腺是否需要做胰腺断端与空肠吻合问题,有人与常规的Whipple氏手术进行了比较。作者认为胰十二指肠切除后行胃空肠、胆道空肠重建,而不做胰腺管与空肠吻合,将残留胰腺的断面胰管结扎,在其周围放置外引留即可,经过两组比较,作者认为在死亡率及并发症上,无明显统计学的意义,而且在病人严重创伤时,仅行胰管结扎而不行胰管空肠吻合,手术较简便,病人易于接受。临床上经常遇到胰头轻度挫伤而以十二指肠第二段破裂为主的病例。在处理过程中仍要二者兼顾。胰头挫伤处在其周围放置引流即可,应着重处理损伤的十二指肠,若十二指肠系单纯破裂,则可采取下列几种方法处理:①单纯缝合加胃和高位空肠造瘘;②单纯缝合加胃空肠吻合;③空肠浆膜层补合;④带蒂开放回肠修补破裂的十二指肠等。术式的选择当视十二指肠破裂的程度而定。近年来有人报道用纤维蛋白胶(FibrinGule)封闭胰腺损伤部位,取得好的效果。15例经用纤维蛋白胶封闭后,术后均未见有胰瘘、胰腺脓肿或假性胰腺囊肿发生。纤维蛋白胶封闭术、胰管结扎术两者虽有人报道,但由于病例数较少,若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蹉商。胰腺损伤或胰腺切除术后,胰腺床或胰腺周围的引流十分重要。正确的使用引流不仅仅减少了感染,更重要的是把胰酶引出,以免胰酶对周围的血管和周围的器官进行“消化”。胰腺切除后因引流不当导致的因胰酶消化而发生的大血管糜烂出血、皮肤被消化常有报道,必须引起临床医生高度的重视。也可以说引流妥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胰腺创伤与手术治疗的成败。引流要遵循的原则是:①引流要充分;②避免逆行感染;③引流管的刺激性要小,软硬要适度;④引流管要保持适应的负压;⑤拔除引流管的时间要得当,并应逐步退出的方法。这样方能使损伤的胰腺周围形成一个“干”的环境,将并发症减少到最低限度(图2)。胰腺损伤时引流物放置的位置,必须从胰腺损伤的病理角度着眼。由于胰腺损伤后(如挫伤),在探查时可能“伤情不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挫伤处胰腺被胰液进行自我消化。因此,一个挫伤的胰腺应将引流物放置于挫伤处,而且在胰腺的上、下、后侧适当游离后放置刺激性小又能达到充分引流目的的引流物。引流物的选择:常用的引流物如烟卷引流;Penrose引流;血浆管引流;双套管引流以及双套管闭式引流等。烟卷引流、Penrose引流的弊端已众所周知不予讨论。双套管引流可使并发症大幅度的减少,能达到充分引流之目的,但其最大的缺陷是细菌可通过开放的套管,以造成逆行感染。而双套管闭式引流,则不存在逆行感染这一问题。从文献报道结果看,两者的引流作用无明显差异,而闭式双套管引流又克服了逆行感染之缺陷。术后过早的拔除引流物是不当的,一般引流管放置的时间要长些,即使术后引流不多也不应过早的拔除。通常引流时间不少于5~7天。若胰腺断面及胰床引流管引出的液体含淀粉酶较高,则拔管时间应更长些,及至无液体流出,逐步退出引流管,不应一次性拔除。胰头十二指肠切除后,胰空肠吻合在胰腺管内的支撑引流管,术后1~3天引流出的胰液量较少,待3~5天后一般每天50ml左右,若无胰液引出应予以调整。胰液的引出是保证吻合口愈合的先决条件,不可忽视。胰腺损伤后由于手术中体液的丢失、胃肠减压、胰床胰腺断面的渗出、胰管内胰液的丢失等,体液丧失量很大。每日输入5000~7000ml液体有时尚难以维持正常的血容量。故术后3~5天内应在CVP的监视下输液,并定时测定尿量、比重等。按测得的电解质值予以相应补充。为养活胰液的分泌,术后除持续胃肠减压、全胃肠道外营养,持续应用抑制胰腺分泌药物。在禁食的阶段每日需给以足够量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二、胰腺损伤常见并发症的治疗并发症:如大出血、胰腺脓肿、假性胰腺囊肿、胰瘘等。这些并发症可发生在胰腺损伤后数目、数月至数年。因此,治疗中决不可忽视这些问题。大出血:大出血多因胰腺损伤后,外溢的胰液未能及时引出体外,则胰酶消化腐蚀其周围的大血管,致使血管管壁溃烂发生大出血,往往难以处理,手术止血亦甚困难。因整个胰周均处于“消化性腐烂”状态,不易结扎,即使暂时缝扎将血止住,若不能彻底地将胰液引出体外,仍将继续糜烂出血。唯一的好办法是防患于未然——加强引流,使胰腺周围处于“干”的环境。胰腺脓肿:防止的办法仍然是加强有效的引流,将坏死组织引至体外。胰腺脓肿是胰腺挫伤的结果。有的病例术后仍有腹部症状,并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此时应注意观察胰腺有无区域性坏死的脓肿形成。通过胰腺血流动力学造影(DynamicPancreatogrophy),以预测胰腺有无坏死。方法是静脉内给人造影剂,测胰腺内造影剂的密度,并同时测定每张主动脉摄片中的密度作为胰腺对比的参考。无胰腺坏死的平均造影剂密度,胰头、体、尾切面造影剂的密度基本一致,密度>50Hu。当胰腺有坏死时密度均<50Hu。另外,注入造影剂后主动脉密度增加3倍,而胰腺仅增大2倍,坏死区尤低,两者之比小于30%。胰瘘:其治疗方法可分为局部与全身治疗。局部治疗主要是加强引流。全身治疗:一方面是补充水、电解质及各种营养物质,并通过体液途径减少胰液分泌。TPN给外瘘病人提供了禁食时体内代谢所需的热量和营养物质,维持体内的平衡。TPN中的高渗葡萄糖可以通过提高血浆渗透压而抑制胰腺外分泌。氨基酸输入30分钟后胰蛋白、HCO3-浓度均明显下降,胰液量可减少60%。输入脂肪乳以往认为可以提高(促进)胰液外分泌,但近年研究发现输入脂肪乳对胰腺外分泌无何影响。给以TPN时胃肠道处于“休息”状态,减少肠道饮食对胰腺外分泌的刺激作用。生长抑制素八肽(Sandostatin)是一种肽类激素,它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和神经内分泌器官,具有多种抑制功能。生长抑制素能显著减少胰腺外分泌量。其机制可能是直接(或间接)抑制胰外分泌。经研究发现,胰腺细胞膜表面存在生长抑制素受体,此受体与生长抑制素有强的亲合力,两者直接结合从而抑制细胞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养活细胞内的cAMP的合成,减低胰腺外分泌。生长抑制素反可通过抑制分泌素和缩胆囊素,从而抑制胰腺外分泌。生长抑制素又可减低迷走神经的活性,减少乙酰胆碱的释放,继而抑制神经性胰腺外分泌。胰酶的反馈作用:口服胰酶治疗胰腺外瘘已有成功的报道。Garcia等报道5例使用胰酶合剂后,胰液量和胰蛋白酶浓度迅速下降,治疗后1~12天胰液停止流出,窦道愈合。胰腺外瘘通过TPN、生长抑制素、胰酶反馈作用以及局部加强引流,绝大部分可愈合。若遇到持久不愈的外瘘,通过造影发现瘘是来自胰腺管,其近端又有明显狭窄或不通畅者,经过3~4个月的姑息的治疗,待周围水肿、炎症消退后行手术治疗。术式当视情而定。
落她眉骨
我国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是胆道疾病,在临床上的情况多是老年人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是胆道疾病,而青强壮年则是暴饮暴食的多见一些,但是总体上来说我国急性胰腺炎的最主要的病因是胆道疾病,欧美国家急性胰腺炎的常见病因是饮酒和暴饮暴食。
不算难忘
胰腺炎是常发病,普通中西医院均有治疗方案。 治疗应根据病变的轻重加以选择,原则上轻型可用非手术疗法,以内科处理为主,对重型的胆源性胰腺炎及其继发病变,如胰腺脓肿、假性胰腺囊肿等需积极支持和手术处理,以挽救生命。 (一)非手术治疗解痉止痛 (1)杜冷丁、阿托品肌注。在腹痛剧烈时予以应用。不宜单独使用吗啡止痛,因其导致Oddi括约肌痉挛,合用阿托品可对抗其所引起的痉挛,效果好。(2)针刺治疗:体针取阳陵泉、足三里、内关、下巨虚、中脘等。耳针取胰区、胆区。(3)剧痛不缓解者,可用1%奴夫卡因 300~500ml,静脉滴注。 控制饮食和胃肠减压 轻型者可进少量清淡流汁,忌食脂肪、刺激性食物,重症者需严格禁饮食,以减少或抑制胰液分泌。病情重笃或腹胀明显者,应行胃肠减压,可抽出胃液,减少胃酸刺激十二指肠产生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等,使胰液分泌减少,并可防治麻痹性肠梗阻。禁食期间应予输液、补充热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低血钙、低镁、酸中毒和高血糖等。必要时可给予全胃肠外营养(TPN)以维持水电解质和热卡供应。优点是可减少胰液分泌,使消化道休息,代偿机体分解代谢。 应用抗生素 一般常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磺苄青霉素、先锋霉素等,为控制厌氧菌感染,可同时使用甲硝唑。由于胰腺出血坏死、组织蛋白分解产物常是细菌繁殖的良好培养基,故在重型病例中尤应尽早使用,可起到预防继发感染及防止并发症等作用。 胰酶抑制剂 常用者:①抑肽酶(Trasylol),具有抗蛋白酶及胰血管舒缓素的作用。首量20万μ,以后20万μ6小时,静脉。或20万μ、2次日、静滴,连用5日。②5-FU,为细胞毒药物,可抑制DNA、RNA合成,减少胰酶分泌,对胰蛋白酶及磷酸脂酶A均有抑制作用,每日100~500mg、静滴,或 250mg加入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24小时可重复一次。 给予抗胆碱药物阿托品、654-2、东莨菪碱、普鲁本辛,以抑制胰液分泌,宜早期反复应用。同时应给予制酸剂甲氰咪听呱200mg、4次日,氢氧化铝胶、碳酸氢钠口服以中和胃酸、抑制胰液分泌。胰高糖素对抑制胰外分泌有一定作用,亦可选用。 激素应用 一般因其可引起急性胰腺炎不主张用。但重型胰腺炎伴休克;中毒症状明显、疑有败血症,或病情突然恶化;严重呼吸困难,尤出现成人呼吸窘迫症时;或有紧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者,应予氢考500~1000mg、或地塞米松20~40mg、静点、连用三日,逐减量至停用。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水肿。 中药治疗:①清胰汤Ⅰ号:适用于水肿型胰腺炎,尤适于肝郁气滞,脾胃湿热。方剂组成:柴胡15g、黄苓9g、胡连9g、杭芍15g、木香9g、元胡9g、生军 15g、芒硝9g(冲服)。每日一剂,二煎,分二次服。②清胰汤Ⅱ号:适用胆道蛔虫性胰腺炎,可疏肝理气,驱蛔安蛔。方剂组成:柴胡15g、黄芩9g、连翘9g、木香9g、槟榔30g、使君子30g、苦栋皮30g、细辛3g、芒硝9g(冲服)。每日一剂、两煎,分二次服。此二方适用于大多数急性胰腺炎,临床上可随症加减,热重时加二花、连翘,湿热重加菌陈、桅子、龙胆草。呕吐重加代赭石、竹茹。积食加莱菔子、焦三仙,痛重加川栋子、元胡索,胸满加厚朴、枳实,肩背痛加瓜蒌、薤白、防风等。 抗休克:重型者常早期即出现休克,主要由于大量体液外渗,可使循环量丧失40%,故出现低血容量休克,是早期死亡原因,故依据中心静脉压、血压、尿量、红细胞压积和电解质的监测,补给平衡盐液、血浆、新鲜全血,人体白蛋白、右旋糖酐等血浆增量剂及电解质溶液,以恢复有效循环量和电解质平衡,同时应维持酸碱平衡,在上述情况改善后,在排除心功不全引起的低血压后,可应用升压的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为首选。此外,还应给予广谱抗生素及激素以调动机体应激能力提高效果。同时应保护肾功能,应用利尿剂,必要时行腹膜透析。呼吸衰竭时,应进行动脉血气分析,予以高流量吸氧,必要时应行气管切开和正压呼吸。若有心功能不全应及时给予强心剂。抢救时,均应与有关内科医师协作方能获得成功。 (二)手术治疗适应证:①重型胰腺炎伴严重休克,弥漫性腹膜炎,腹腔内渗液多,肠麻痹,胰周脓肿及消化道大出血者。 ②胆源性胰腺炎明确者,或合并胆源性败血症者。 ③病情严重,非手术治疗无效,高热不退及中毒症状明显者。 ④上腹外伤,进行性腹痛,淀粉酶升高,疑有胰腺损伤者,应立即手术探查。 ⑤多次反复发作,证实十二指肠乳头狭窄或胰管狭窄及结石者。 ⑥并发脓肿或假性胰腺囊肿者。 手术方法:①胰包膜切开及引流:适用于胰腺肿胀明显者,可减轻胰腺的张力,有助于改善胰腺血运和减轻腹痛。切开后在小网膜囊放置通畅而充分的腹腔引流或双腔管引流,以减少腹内继发性损害,渗出及坏死,防止感染。 ②病灶清除术:将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防止严重感染及坏死病灶的发展,但勿伤及胰管,注意局部止血。以发病7~10天进行为宜。 ③ 胰腺切除:包括部分或全胰切除。一般只切除坏死部分,以免胰腺坏死继续发展和感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胰腺坏死75%时或十二指肠受到严重破坏这种特定的情况下,可作全胰切除(GDP),有成功的报告,但死亡率高,操作亦有一定困难,且生存中终生需外源胰岛素维持。 ④持续腹腔灌洗:可消除腹腔内对全身有影响的有毒物质,如渗出的各种酶,坏死组织、蛋白分解产物、细菌、毒素及渗出液等,有利于本病的预后。可经腹壁插入多孔硅塑料管,将含有肝素、抗生素的平衡盐液注入腹腔,每次1000~1500ml,约15~20分钟后注完,保留20~30分钟,然后放出灌洗液。依据渗出液的改变,每 1~2小时重复一次,注意勿伤及肠管及注入量大时加重呼吸困难。 ⑤胆道手术:对胆道结石、蛔虫等,应作适当处理,才能提高手术疗效,但勿进行侵袭性较大的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