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8
浏览数
9174
她的模样让我太有印象
众所周知,注册会计师的含金量是很高的,难度相应的也很难,为什么这样说呢,今天中才智达小编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一、涵盖的内容比较多,难度大
首先从注册会计师的内容上来讲,注会考试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专业阶段的就有六个科目,分别为《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而且每一门的难度都很高,同时专业阶段要求在5年内通过六门科目的考试才能参加后面的综合阶段考试,全部考过后才可以拿到注册会计师证书。
二、变动比较大
不仅仅是科目多。如果是单纯的科目多,这个还是好办的,但是最主要的是,教材每年都会有一些变化,所以学习起来是相当的费劲的!像会计这个科目,2017年是21章,到了2018年就变成了30章,可想增加不少的新的知识点,由于一些政策的变化,金融工具这个章节是大变样,这也是为什么注会的难度那么高,时常变动,学习的时候会混淆!这也是难度之一!
注册会计师的成绩保留期是5年,不少考生会将整体备考的时间拉长,没有一个恰当的时间点控制,很多的考生会半途而废的,知识点之间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难度大的一个原因!
考注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耗费不少的时间与精力!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考生坚持了下来!
虽然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难度很大,但是只要努力复习还是可以通过的,拿到证书之后还有很多好处的。报考的考生可私信中才智达小编免费领取学习资料哦!
爱我伤我不理我
注册会计师被称为“中华第一考”,难度可想而知,是会计学子心中永远难以翻越的大山。内容多,知识点范围广并且纷繁复杂是注册会计师难以通过的主要原因,但造成注册会计师通过率低的原因还有其它:一、考生自身原因:1、复习不够专注。很多人都是在工作之余挤时间备考,干扰因素多、学习效率低;2、学习动力不足。除了那些对自我要求严苛的人以外,CPA考试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说都没有非得通过不可的理由;3、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人对行业本身理解不足。多数考生不论是刚毕业、还是基层财务工作者、甚至做过几年审计的人,都还对注册会计师存在的意义、工作内容以及需要运用的知识和逻辑不甚了解。4、意识上的“难”。有一位知友的公式“考试难度=知道这门考试的人数通过这门考试的人数”。我觉得解释的很棒。论考试难度,精算师比CPA难。但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东西,去考这个东西呢。人群基数肯定特别少。但是会计从业人员呢?多如牛毛。CPA作为会计行业的顶级证书,只要是学会计的,或者做会计的,就知道这个证的存在,所以,就会有一个很大的基数人群知道它很难。口口相传,无形中就给大家造成了注会很难的心理暗示!二、社会原因:1、竞争力真的很大。这么多人考注册会计师,为了控制这种发展,必须提高要求。2、最烦的是,只能毕业后才能考,毕业之后大家都是要找工作好吗?上大学的时候,大家闲的没事,可以考考CPA,时间也很充裕,毕业以后又要工作又要考这个,时间上,精神上都是莫大的心累!三、注册会计师本身而言:1、科目多,书厚考试分专业阶段六门考试,综合阶段一门考试,一共七门。如果你只看课本,是根本通不过的,至少需要搭配一本辅导书。会计课本595页,税法552页。两科合计2200页。平均下来六科就是6600页。假设你看书的速度是8页每小时,那也得825个小时,并且学习过程中你不光得看书,还得听课件,做习题。这样算下来,最保守,你就需要1000+小时才能完成专业阶段。以上还是在你备考顺利的情况下,然而在实际备考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所以,你懂得!2、考试周期长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一般四月份左右出来,注会考试是十月份,也就是说你有六个月的复习时间,平均下来你每天需要学习5.6个小时。一年通过专业阶段的凤毛麟角。即使你学习时间很充足,咱们还是按照2年来通过专业阶段吧。因为还有综合阶段,所以,你最顺利需要三年才能考下这个证来。3、书本难啃,出题老师的意图就是:要你死注册会计师教材本身晦涩难懂,试卷更奇葩,记得以前老是说当你做题时一定要考虑出题老师的意图,我只想说他想让我死!纵观全书,难点章节是重点章节,不难的章节也是重点章节,厚的是重点章节,薄的也仍然是重点章节。总结一下就是:全书都是重点。出题人的意图就是:要你死。最后,也许影响注册会计师考试通过率的因素不止上述几个,不管怎样,每年都有很多优秀考生一次性通过了注会考试的六科、五科、四科、三科等等,可见,难是相对于你的努力程度来说的。
借来的爱人
CPA确实很难,理论上的最快速度是2年拿证(能做到的全国每年不会超过500人),一般拿证周期为3-5年。本人在职备考CPA,一年过四科,三年上岸,在这里给出我的一些建议吧。CPA是个含金量很高的考试,通关需要考过专业阶段六科和综合阶段两科,专业阶段每科通关率平均20%,综合阶段通关率平均70%,所以算通关时间的话,不考虑每年那500位大神,过专业阶段大概需要2-4年,过综合一般是1年,所以总的拿证周期为3-5年。正是因为CPA证书的稀缺,所以才有这么高的含金量,才会广受金融、财会行业认可,很多人才愿意付出青春和汗水来博一纸证书。因此,如果想要开启备考生涯的话,需要有个长远的规划,提前把时间安排好。 建议可以先按三年规划,比如第一年会计、审计、税法,第二年财管、经济法、战略,第三年综合,这种分配比较平均,而且课程组合能彼此衔接,更容易融会贯通。CPA考试有几大特点: 1.常考常新;2.容易眼高手低;3.本质上是排位赛。之所以说“常考常新”,是因为每次考试都会有“新”的感觉。这个“新”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知识点“新”。CPA六科考试:会计、审计、税法、财管、经济法、战略,考试大纲每年都会更新,比如前几年会计和税法变化很大,很多人吐槽,这好端端的为啥要变来变去呢?其实变化主要还是受实操的影响,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前几年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企业和明星偷漏税事件频发,花样繁多,监管部门就要给制度打补丁、堵漏洞,会计准则、审计方法、税收政策当然要与时俱进。二是题目“新”。经历过CPA考试的同学,都会有一个感觉,就是不管历年真题做得有多熟练,正式考试的时候总会感觉出题老师不按套路。所以考完试我们经常能在网上看到类似的质疑声“出题老师一定是全程听了某机构的课程,完美规避了所有考点”。其实CPA考试就是这样,每年总会有些反常规的题目(听小道消息说,每年出题都有新题型指标),记得我考会计那年有一道“政府会计”的题目,这是每年都会“战略性放弃”的章节,可偏偏那年就考了,考完网上就沸腾了,但是骂归骂,这种达到“变态”程度的新题型其实也并不影响通过率,这一点后文再具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