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2

  • 浏览数

    1628

首页> 教师资格> 吉林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考点

2个回答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亲爱的你是否还记得

已采纳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奥苏伯尔根据以下两个维度对认知领域的学习进行了分类。一个维度是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据此可分为机械的学习和意义的学习;另一个维度是学习进行的方式,据此可分为接受的学习和发现的学习。

机械学习就是学习者并没理解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只是依据字面上的联系,记住某些符号的词句或组合,死记硬背。

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是指教师把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内容不是以定论的形式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先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发现学习内容,然后再把这些内容与已有知识相联系。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1)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意义学习的条件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实现意义学习的条件主要有:

①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②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③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3.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1)课堂教学的原则

①逐渐分化原则。

②综合贯通原则。

(2)促进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

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加涅从两大理论中汲取合理的成分,一方面承认行为的基本单位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另一方面又着重探讨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认知活动,运用现代信息论的观点和方法,通过大量研究,建立起了信息加工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中,学习的发生同样可以表现为刺激与反应,刺激是作用于学习者感官的事件,而反应则是由感觉输入及其后继的各种转换而引发的行动。反应可以通过操作水平变化的方式加以描述,但刺激与反应之间,存在着“学习者”“记忆”等学习的基本要素。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他认为学习可以区别出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与此相应,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说,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

布鲁纳认为,人是主动参加获得知识的过程的,是主动对进入感官的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储和应用的。也就是说,人是积极主动地选择知识的,是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学习者,而不是一个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布鲁纳认为,学习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不管采取的形式怎样,个人的学习都是通过把新得到的信息和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去积极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这三种过程是: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这三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新认知结构的过程。新知识可能是以前知识的精练,也可能与原有知识相违背。知识的转化就是超越给定的信息,运用各种方法将它们变成另外的形式,以适合新任务,并获得更多的知识。评价是对知识转化的一种检查,通常包含对知识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最终目的'都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基本态度和方法。布鲁纳非常重视课程的设置和教材建设,他认为,所有的知识都是一种具有层次的结构,这种具有层次结构性的知识可以通过一个人发展的编码体系或结构体系(认知结构)而表现出来。人脑的认知结构与教材的基本结构相结合会产生强大的学习效益,在教学当中,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最好的编码系统,以保证这些学习材料具有最大的概括性,使学生具有一种最佳的知识结构。而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迁移。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动机原则。所有学生都具有内在的学习愿望,内在动机是维持学习的基本动力。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第一,好奇内驱力(即求知欲);第二,胜任内驱力(即成功的欲望);第三,互惠内驱力(即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教师只要能促进和调节学生的探究活动,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这些内在动机。

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是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是借助图像进行学习, 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是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进行。

程序原则。通常每门学科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程序,不存在对所有学习者都适用的唯一程序。因此,要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

强化原则。适当的强化时间和步调在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比如让学生知道结果应该在学生评估自己作业的那个时刻,太早或太晚都不利于强化作用的发挥。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应注意:首先,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跨度应适度,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选择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①提高智力的潜力;

②使外来动因变成内在动机;

③学会发现;

④有助于对所学材料保持记忆。

认知发现说是特别值得重视的一种学习理论。认知发现说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已有认知结构、学习内容的结构、学生独立思考等的重要作用。这些对培育现代化人才是有积极意义的。

160评论

暮夏

【篇一】2020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1.概念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所以要知道什么是想象,我们得先知道表象的概念,表象是事物不在前面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因此想象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分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做题关键: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

例子:①白日梦;②庄周梦蝶。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做题关键:有目的性,自觉进行。

①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做题关键:有提示。

例子:①读者阅读《西游记》,头脑中呈现关于西游记的人物形象。(读者通过书中言语的描述,形成事物的形象,这属于再造想象)。

②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做题关键:无提示,独立创造。

例子:①作者编写《西游记》,头脑中呈现关于西游记的人物形象。(作者独立创造出书中的人物形象,这属于创造想象)。

【易错纠正】

再造想象VS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强调有外在提示;创造想象强调独立创造。

③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

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时,这种想象叫理想。

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不能实现的想象,这种想象是空想。

【易错纠正】

理想VS空想

符合客观依据,能实现的是理想;违背客观依据,不能实现的是空想,如:水中捞月。

【篇二】2020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心理学家斯金纳的理论,他借助迷箱实验得出了一系列的理论,首先,他区分了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他认为应答性行为是先出现刺激后出现行为,是低级、被动的,操作性行为是先出现行为后出现强化,是积极主动的行为,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狗进食实验就是应答性行为,而斯金纳的迷箱实验中老鼠的行为则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的重点和核心考点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斯金纳根据实验结果,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呈现愉快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受到表扬,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增加。负强化使撤销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比如,小红拾金不昧,老师撤销了对她迟到的惩罚,使拾金不昧的行为发生频率增加。斯金纳将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呈现厌恶刺激,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减少,比如,迟到罚站在门外。负惩罚是撤销愉快刺激,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上课看小说,下课不能出去玩,这就是负惩罚。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中还有一个概念:消退,指不给予任何强化,减少行为发生的频率,比如,学生上课做鬼脸,学生和老师都不予理睬,最终做鬼脸的行为减少。这些就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在复习备课时只要借助例子进行理解就能更好的应对考试,不过,要提醒考生的是要注意增加或减少的行为主体是谁,即在判断是强化或者惩罚时,先看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是强化,减少的是惩罚和消退。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的其他考点还有普雷马克原理,普雷马克原理是指用高频的动作强化低频的动作,比如,先写完作业才能看电视,看电视是高频动作,写作业是低频动作,写完作业后给予一个高频动作强化,相当于正强化。

【篇三】2020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间接性规律)

直接经验指的是学生亲身体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

直接经验为学生提供实践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间接经验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学生主要通过教材获得知识。教学过程中需要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基础。

1.俗语及名言

1)陶行知:接枝如接知

2)毛泽东: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只是都是间接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和外域的知识。

3)卢梭:世界以外无书籍,事实以外无教材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5)牛顿:假如我能比别人瞭望得略远一些,那是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

2.有关理论

1)强调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关系的课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2)根据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提出了直观性、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3)赫尔巴特教材中心、课堂中心与杜威经验中心、活动中心的对立

4)杜威:从做中学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知识熟练到可以运用就能转化为能力;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一般能力(即智力)的发展能够提高知识学习的效率,更好地掌握知识。

1.俗语及名言

1)无知必无能,高分也低能(剪刀差)。

2)列宁: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

2.有关理论

1)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

(三)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教育活动中,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发展进行组织和引导,教学需要发挥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共同作用。

1.俗语及名言

1)王夫之:学以学夫所教,而学必非教,教以教人之学,而教必非学。

(学生所学习的东西就是教师所传授的东西,但学习的过程不等于传授的过程;所说教授就是指导学生如何学习,但传授过程不等于学习过程)

2)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教是为了不教,教师为了学生的学。

4)教师是舵手,学生是船

2.有关理论

1)赫尔巴特教师中心及杜威学生中心;

2)启发性教学原则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教育过程中的知情意统一规律;教育性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传授学生知识,又要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具备了基本的道德认识和判断能力,才能促进品德的良好发展;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学生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如坚强的道德意志力可以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

1.俗语及名言

1)赫尔巴特: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的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2)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

(君子要把至诚的德行放在最尊贵的地位,把“问”和“学”作为修养的基本途径)

2.有关理论

科学性与教育性(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148评论

相关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