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数
3
浏览数
4235
只系于一念
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活动总结为贯彻“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安排,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平安医院”建设,改善服务态度,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重点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我县各医院专门召开会议,制订了活动方案,逐条明确分工,责任到科室和分管领导,一、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1、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做到依法执业。对全院职工进行了法律法规专项培训工作,知晓率达到了100%。培训完成后进行了考试。2、健全并落实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分级护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准入制度、临床用血制度、转诊制度等。3、严格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管理,强化“三基三严”训练并进行考核。4、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重点是贯彻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建立了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机制。对全院医疗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培训。5、加强科室能力建设,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15页备设施齐备、完好。急诊科(室)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实现急诊会诊迅速到位,急诊科(室)、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6、针对临床用血,我们重新进行了培训,力求科学合理用血,保证血液安全,杜绝非法自采自供血液。7、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8、医院定期召开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工作会议,积极整改落实各级质量检查发现的问题,做好提高医疗质量和保证医疗安全工作。并坚持每周一的行政大查房和每周六的业务大查房。二、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1、对医院服务流程进行优化,简化环节,让功能科室布局更加合理,方便患者就医。2、统一制作了科室标识,使其规范、清楚、醒目。3、医院为病人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的就诊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做到有导诊服务,有咨询台、有便民门诊,有候诊椅,有饮水设施、有轮椅、有电话等。4、采取流程改造等方式缩短各种等候和各项检查预约、报告时间。创造条件,开展了预约挂号和诊间预约服务,方便广大患者就医。5、提供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三、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增进医患沟通1、医护人员自觉维护病人的权利,充分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和选25页择权。2、对全院职工进行礼仪培训,随时检查服务用语使用,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3、临床科室建立了医患沟通制度,主动与病人交流,耐心向病人交待或解释病情,要求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4、建立、完善病人投诉处理机制,公布投诉电话号码,有专门机构及时受理、处理病人投诉。5、通过出院患者电话回访,问卷调查,聘请社会监督员等方式定期收集病人及社会等方面对医院服务中的意见,并及时改进提高。四、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1、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严格执行药品收支两条线。禁止在国家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新的收费项目,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2、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完善价格公示制、查询制、费用清单制,提高收费透明度。设立自动查询台,向患者提供费用查询服务,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3、主动接受社会和病人对医疗费用的监督,减少医疗收费投诉。五、加强职业道德和行业作风建设,树立良好医德医风1、在医务人员中开展创先评优活动。使广大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坚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2、我院以多种形式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和制度教育,让医务人员35页树立忠于职守、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行医的新风尚,并与执业医师考核、护士执业证书再次注册相结合。3、严禁医务人员收受、索要病人及其家属的“红包”和其他馈赠;严禁医务人员接受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以各种名义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4、我院对药品、仪器检查、化验报告及其他特殊检查等实行零提成,不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5、做好正确的舆论宣传,不发布虚假医疗广告误导患者,欺群众。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一系列活动中,我院把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落实“三严三实”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先进性教育”和“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活动两不误,两促进。通过“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活动,解决了短板和瓶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保证了医疗安全,改
我若向阳则无悲伤
医师多点执业是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新医改方案出台以后,医师多点执业问题更是处于风口浪尖。我国现行医师多点执业的规制存在如下问题:现行法律文件存在缺陷;规制和法律之间存在矛盾;缺少的配套规制保障;卫生行政部门难以监管。针对以上问题,应该对《执业医师法》等法规进行修订,同时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多方协议来保证利益分配和责任分担的公平性,另外还要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对多点执业的监管,这样才能使医师多点执业工作顺利进行。
孤酒自饮
中国特色全科医师应兼通中医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凯 国务院2016年2月26日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落实中医药与西医药的平等地位”。那么,两会委员如何看待和解读“中西医并重”呢? “中国特色医药卫生制度”的核心是政府秉承“中西医并重”的基本原则,把“中西医结合”的指导思想贯穿到医药卫生的各项工作中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在医疗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越性。 2011年7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培养、使用和激励制度,全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2015年11月,《关于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提出将“中医药特色治疗”纳入签约服务内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预防保健方面的重要作用,鼓励提供群众欢迎的中医药服务”。 从我国基层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和缺医少药地区的长期医药卫生实践看,实行中西医“并重”和“结合”,已被证明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应该具备西医药和中医药(或民族医)两种医学体系的知识结构,能为老百姓提供基本的中医适宜技术和诊疗服务。 全科医生有点名不符实 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现行的全科医师教育、培训和基层医疗工作中,“中西医并重”的原则还没有真正得到落实,主要表现在: 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目前各类医学教育(西医、中医)都将全科课程作为医学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相当一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仅有部分院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西医院校医学教育中,教育内容基本是西医课程体系,5年本科医学教育中仅有60~80学时的一门中医课程,显然难以达到了解和掌握中医基本理论、中药、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毕业后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仅安排两周的中医科室实训,也只能是蜻蜓点水。 这种模式所培养的西医全科医生,中医基本知识和技能薄弱,难以提供辨证施治和养生保健、中医适宜技术等医疗健康服务;在从事全科医生岗位工作时不能满足老百姓需要,也无法承担国务院即将发布的有关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内容规定的基本任务。 执业岗位设定不相适应。目前,国家已全面实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其中把全科医师分为“全科医师”和“中医全科医师”两类。影响所及,一些地区在基层全科医师岗位设置时,照搬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早在2011年下发的《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将全科医学岗位划入17个临床类别医师执业专业范围,使得中医全科医师其执业岗位只能限于医院的中医科而不能进入全科医学科工作。 随之而来,在进行万人全科医师需求数的统计时,中医全科医师也被排除在外。即便在基层医疗机构,也往往出现这样的怪现象:一方面全科医师数量不达标,进入全科岗位的西医全科人员不能满足基层百姓中医养生保健、治未病和慢病干预的需求;而另一方面能够在基层为百姓服务的中医全科人员又不能进入全科岗位。 实际上,目前中医全科的住院医师培训内容,不仅包括了中医各科知识、中医适宜技术、养生保健等,同时还包括了西医全科的全部相关知识。以上海市中医全科医师培训为例,部分科目(如传染病等)与西医全科完全并轨,有效地保证了中医全科医师能够完全胜任基层全科医生医疗服务的所有工作。但是,在其全科住院医师规培结束时,依然定性为“中医全科”,其执业范围和职业生涯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对全科医师的培养和全科医学服务的发展十分不利。 推行全科医学少不了中医 针对上述情况,根据国务院出台的建立全科医师培养制度和即将出台的全科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强化全科医学培养力度。医学院校应将全科医学内容作为医学生培养的必修科目,并显著增加其学时和教学内容,使每位医学院校学生都必须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 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内容设置。加强全科医学的课程建设,逐步实现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统一的全科医学教育,建立包括西医和中医教学内容的统一课程体。 改进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再划分中医和西医,西医院校和中医院校毕业的全科医学专业学生都应纳入统一的培训体系,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案、培训要求。全科医师的继续教育应该按照基层全科医生服务内容和范围的要求,全面开展西医、中医的临床培训,成为一名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师。 改善全科医师的执业环境。完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不再区分中、西医类别,全部按照全科医学执业注册;设立全科医师岗位的医疗机构,也应将这些人员全部安排在全科医学岗位。在确定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比例时,所有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全科医生(包括中医、西医)全部纳入统计口径。
优质医学问答知识库